下载此文档

震后心理疏导.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震后心理疏导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无论是世纪的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还是影响巨大的2008年汶川地震,或者是之后的玉树地震,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不仅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一大批被地震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们还因为这场人力不可抗拒的灾难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震后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在震后做好震区居民的心理疏导显的格外重要。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波及面广的自然灾害,往往存在专业心理干预队伍难以及时介入且短期内供不应求的问题。可以知道,震后随之而来的时刻将非常难挨。父母发现已经永远失去孩子,孩子再也找不到父母;失去亲朋的人原有的交际圈遭到毁灭性破坏;举目无亲的境地短时间内,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普遍的焦虑。他们甚至于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倾向,并且风险与日俱增。那么震后的哪些人群需要心理干预治疗及疏导呢?
灾后震区人民哪些人群需要心理疏导:
1、幸存者:亲身经历生死关头之后,余悸犹存是他们的普遍反应,也可能在逃过劫难之后,自觉苟活而对不起死者,产生负罪感。
2、救援人员:这些人们日以继夜投入救灾,除了体力透支之外,目睹越来越多的人员死伤惨状,错愕、挫折感、内心疲惫,甚至愤怒都可能爆发。
3、罹难者家属:焦急、哀伤的情绪十分常见,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时,接踵而来的可能是他们愤怒、指责的声音。
4、社会大众:一场重大的突发事件,不仅对遇难者家属、幸存者、救援人员,也会对全社会造成潜在的心理损伤,给得知事件信息的普通群众内心蒙上阴影,使得忧郁情绪可能久久不散,对未来丧失希望和信心。
人们很容易误以为震后需要心理疏导及干预的是幸存者及罹难者家属,其实在灾区进行着抢救工作的救援人员或一些志愿者也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心理疏导对象。
既然地震后,需要进行疏导的人群是多维度与多数目的,那么他们所面对的一般是怎样的心理问题呢?
震后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
(1) 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 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3) 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4) 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地震灾区灾民的心理普遍是悲伤与消极的,这种灾难心理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共发性特点,因为共同的灾难经历和惨痛的现实环境极易产生灾难心理的共鸣,恶劣心境会互相“传染”导致整个灾区的情绪低落抑郁灾难心理具有长期效应,如灾民恐惧心理长期难以消除,积极的生活态度难以确立。因此,怎样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呢?
如何进行规范、科学的心理干预与疏导
要开展科学的心理疏导工作,应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开展合适的、规范的心理疏导与干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的结合是灾后心理救援工作的关键。在特殊情况下,救援者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可能最初充满工作***。但是,***需要专业素质来延续,才能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因此心理援助工作中,要始终实践着“以人为本,唯爱唯心”的专业素养,坚守在灾区为受灾者提供长期的专业心理服务。心理抚慰技能是践

震后心理疏导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447750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1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