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五河之变迁.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五河”之变迁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建县时,境内有淮、漴、浍、潼、沱五条河流,因以为名,称五河县。沧桑多变,世事推移,建县700多年来,河形、流向和数量,已有很大变化。蚌埠人网站
淮河蚌埠人网站
淮河源自河南桐柏山,东来入皖。经凤台、怀远、蚌埠,至临淮关,流入五河县境。1949年解放后,县境划大,至蚌埠以下姚宋村西邵家大路,流入县境。东经沫河口、临淮关、三冲口、大新集、三岔、新集、坝岔嘴、安淮集,东至小溪集,从三岔东向蜡嘴(现称坝岔嘴)流去。“自乾隆之末,淮涨漫入张家小沟,冲刷沟旁民田,日加深广,后遂自三岔北徙,夺张家沟之道而归正干,故沟西之田(内有学田一份)虽入临界而仍属五河”。河自三岔北徙时,“忽北折数里,至张家小沟,复南折八里,始归故道。俗谓其地曰蜡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河县志》,以下简称“旧《志》”。卷二第五页1-16行)。旧《志》卷首“旧五河县全境图”中,今新集河南巨家湾处有文字标明“五河学田”。蚌埠人网站
1954年大水,北岸毛滩集河沿淮堤及当年退建的村庄后新淮堤,先后溃决,洪水漫溢,五河、泗县、灵璧等数县尽受其害。毛滩集被冲塌,后迁至西南大新庄,改称大新集。新集也被冲塌,后迁入淮河大堤内。南岸小溪集也被淹,墙倒屋塌,后迁至东面高地。河由小溪北折5公里过黄家沟,,再北至老浍河入淮口,经后来疏浚的浍河入淮口,至县城。县城在原淮河大渡口处,东小河南端,即清嘉庆初期沱、浍、漴、潼四水曾由此一个河口入淮,形成五水交汇于此一处的“五河口”。1979年在东小河南端入淮口之西,与清乾隆后期被淤平的浍河(第二故道)入淮口之北,修建了当时最大的淮河公路桥,便利了104国道南北交通。河过县城,东达五里坟处,北岸犯冲,河边岸壁陡峭,不断裂塌,仅4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10多年间,河岸就被冲塌100余米。原来与河尚有段距离的其他住户,被塌岸步步紧逼,不得不另迁他处。1956年,淮河北岸堤坝加宽增高,并在县境五里坟、芦林洼等处受冲地方的险段铺修石坡加固,以防冲刷。1970年代开始,在社、乡的规划指导下,五里坟坝外住户都已搬到坝内新规划地安居。淮河过县城东经十里墩、黄盆窑、东卡子以东流出县境,东往江苏,经洪泽湖,东入黄海,过境河段长约90公里。蚌埠人网站
据史料载述,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县西南人为掘河,遂使黄河改道东南,东出徐州,由泗夺淮;另南流夺泗、卞、睢、涡、颍等水道入淮,二流同归清口入海。后清口被所带泥沙淤高,淮河入海口淤塞,只得与大运河并流,南入长江,再东转入海。常是黄水涨溢,淮水曾多次被迫倒灌西流。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才黄水退回,黄河复道。可清口已淤,淮河仍多次倒灌西流。旧《志》所载卒年84岁耆英邑庠生张佩芸《五水咏》诗:“五水相连号五河,东潼西浍北沿沱。漴流春泛鱼苗长,淮浦秋生雁影多。土物于今仍种柳,地形从古说拳荷。浮山控引洪湖水,南上帆樯半贩鹾”。第八句中“上”字,是“往”、“去”的意思。其“浮山控引洪湖水,南上帆樯半贩鹾”句中反映出成诗的时间,是淮水受黄水顶托而倒灌西流时期,约同治后期。蚌埠人网站
浍河蚌埠人网站
浍河源自河南商丘县北境,经宿州西境流往东南,过固镇,东至园宅集入五河县境,又东经钟阳集、花木王,县城南,向东入淮。浍河以往水涨时宽处

五河之变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枷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8-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