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心肺复苏术后护理.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心肺复苏术后护理
急诊科:顾德钦组
基本概念: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
心肺复苏术(CPR)就是指为迅速恢复有效的心跳、呼吸以及脑功能而采取的紧急救治措施。
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用五个链环来表达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重要性
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PR,强调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心脏骤停后开始复苏的时间是成功的关键:
※ 4分钟内开始复苏者,约50%可被救活;
※ 4 ~6分钟开始复苏者,10%可以救活;
※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
※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极小。
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
意外事故以创伤最为常见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麻醉及手术意外、心导管检查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严重紊乱
药物中毒或过敏
心跳、呼吸骤停的类型
心跳骤停可分为三种类型:
,简称室颤
,又称心脏静止。
-机械分离
上述3种类型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病理特点相同:心脏丧失有效的泵血功能,血液循环停止。
临床死亡期:心跳、呼吸骤停后4~6分钟内,机体生命器官的细胞还没有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如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尚有恢复的可能。
诊断
,或伴有短阵的抽搐以后意识丧失多在心搏骤停后10~20s内出现
(颈动脉,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 血压测不到(立即出现)
,自主呼吸停止(立即出现)


,对光反射消失在心搏骤停30~40s后出现。如用较大计量的镇痛药物,瞳孔可不散大。

当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病情尚未稳定,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发生心跳、呼吸再度停止而死亡的危险。因此复苏后病人的护理尤为重要, 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通过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及远期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以上对所有心肺复苏患者均适用,其中重点是脑复苏。
复苏后处理:
心肺复苏后的护理
(一)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二)神经系统观察护理
(三)维持有效循环做好床旁监测
(四)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呼吸道感染
(五)肾功能监测
(六)营养支持
(七)用药护理
(八)预防并发症及医源性感染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是指用药物与物理的方法使病人体温降低,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国际上按体温降低的程度一般将体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0C,中度体温28~320C,深度体温17~270C,轻中度低温被统称为亚低温。
机制: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水肿;抑制乙酰胆碱、儿茶酚***等内源性毒物对脑细胞的损害;减少钙离子的内流,阻断钙离子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心肺复苏术后护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anebandeyazi
  • 文件大小537 KB
  • 时间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