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回到思想史:先秦名学研究的新路向.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我们专注于技术(by viLuo)

回到思想史:先秦名学研究的新路向
【内容提要】战国秦汉时期对“名”的讨论极为活跃。当时的“名”可以分为两类,即伦理学
政治学意义上的“名”与语言学逻辑学意义上的“名”。前者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影响之大远远超过
后者,但由于受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逻辑学的影响,以往的先秦名学研究只重视后者,未对
前者展开过系统研究,这使名学研究偏离了思想史的实态。因此应转换方向,回归于思想史的正途
,对先秦名学重新作出客观全面的梳理。
【关键词】先秦名学/西方逻辑学/中国古代思想史

战国秦汉时期对“名”的讨论极为活跃,几乎任何一家思想都谈“名”、重“名”。不仅所谓
的名家,还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乃至兵家、阴阳家都对“名”有着独特的理解,都将其纳入
到其学说中,成为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史课题。对其他思想
流派的研究来说,“名”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为什么各家都会重“名”,他们对“名”有
着怎样的表述,“名”在他们的思想脉络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价值?到了汉代以后,关于“名”的
论述为何越来越少,到了三国魏晋,“名”思想为何又突然复兴?这些,都足以构成研究课题。这
项研究不仅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然而,一旦以“名”为课题展开研究,试图为之定义或分类,就会发现,这是一件极难做到的
事情。“名”是一个意含极其丰富的概念,在先秦秦汉时期,由“名”所构成的词语或概念,因各
家对“名”理解的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面貌。除了专门以“名”为研究对象的名家外,其余各家也
都各有表述,如王�所言“惟当时诸子之言正名,有兼有专。兼者,如管子韩非以法家谈名
,荀子以儒家谈名,墨子以墨家谈名,尸子吕子以杂家谈名。在其学说全部只占一域,或为所标主
义之一种基念,或以论旨旁衍与名相通。”[1] (第23页)这就使得“名”的概念,不可能像“仁”、
“义”这类概念有着比较鲜明的学派倾向和相对集中的表述,而只能成为各种学说中的附属概念
,其结果是导致“百人百义”,倡导正名的名思想自身反而是最难正名的对象。
究竟什么是“名”?从中国古代文献看,几乎找不到一个关于“名”的完整的定义;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为之所作的释义是“名,自命也。从夕口,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
是从“名”的字形出发加以分析,把“名”看作为一个动词,表明“名”乃人的自称。我们从中可
以读出“名”的基本含义和语言相关,或者说就是标记符号。如果中国古代的“名”只有的这一重
含义,那用语言学或逻辑学去分析就容易得多。其实不然,中国古代的“名”有着非常广阔的使用
空间。从语言的角度看,就词性而言,它有的时候是名词,表示名称。有的时候是动词,表示命名
、指称。有的时候是形容词,指“有名”。就指称的范围而言,它有的时候指的是具体名称,有的
时候指的是抽象概念。例如《老子》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与
第一个“道”相对应,指的是抽象的概念和范畴,第二个“名”与第二个“道”相对应,作动词来
使用,第三个“名”(常名)与第三个“道”(常道)相对应,即是普通的名称。从释义的角度看,“名
”的意义可以随

回到思想史:先秦名学研究的新路向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iyue510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