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国外孤独感、孤独症研究综述.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孤独感是30年来中西方心理学家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孤独”这个词汇来自医学领域,最初用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孤独感”是人类普遍的情绪体验,己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黄洁华,2000)。总的说来,孤独是由社会关系方面问题所引发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Uruk&Demir 2003)。对孤独感的体验有些是情境性的,其作用时间比较短。然而,某些人在很多场合下都频繁地体验到孤独感,以至于孤独就发展成为他们的某种长期的人格特征(Neto&Barros,2000;al,2006)。虽然孤独感是一种令人较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它也起到一定的信号作用,它表明个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在某些较为重要的方面存在某种缺陷。
如周宗奎、范翠英(2001)发现,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的孤独感,是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感到不安的重要指标。儿童长期处于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Jerome Kagan(2009)认为,孤独感会导致高血压、学业失败等问题。Belmer(2011)的研究也发现长期处于孤独中的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学业考试上都无法取得成功。
Weiss(1973)发表了论文《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从此开创了有关孤独感领域的研究。在此文的启发下,PePlan等开始对***孤独感进行了研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孤独感研究的推动,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开展起来了。当前,在心理学界,有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取向、定义、结构、测量指标、预测指标的测量、孤独感的时间性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方面。
孤独感的定义
在20世纪40年代,Leokamer就对孤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孤独感的概念:孤独是一种情绪性问题,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性体验,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是个体在各种场合中的社交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好像是儿童孤独感)随后,研究者把孤独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对其概念、结构进行了广泛探讨。Weiss(1973)认为孤独是源于个体渴望社会人际交往却感到与同伴群体疏离或感到被同伴拒绝,由此而产生一种长期弥漫性的令人苦恼的心理状态。
Sermat(1978)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体想要有的朋友数量与现实有的朋友数量差距或社交关系网络缺乏所致(朋友改掉)。Perlman和 PePlau(1981)则指出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社交关系网络不足导致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社交关系网络不足包括数量不足和质量低下。PePlau,Russell和Heim(1979)认为,当个体的社交关系网络现实远远低于个体对其的期望时就会产生孤独感。Cassidy和Ber1in(1999)认为儿童孤独感是一种负性情绪体验,是儿童感觉自己在需要别人时却不可得到时产生的悲伤沮丧和不愉快体验(Cassidy&Berlin,1999)。
长期以来,国内研究者对孤独感定义的描述大多是对国外学者观点的直接或者间接引用,或者是定性的描述。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和不愉快的情感。而李传银(1999)、邓丽芳(2006)等则认为:孤独是当个体感到人际关系实在不让人满意时,由于对社交的期待与实际交往水平差距不小时从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黄希庭(2004)指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期望具有满意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

国外孤独感、孤独症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1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