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伦理学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分工与唯物史观的建构---试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及作用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分工作为切入点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形成了重要的分工理论。通过解读文本,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对于建构唯物史观的作用。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理论;唯物史观一、分工思想的提出异化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理论主题。早在1844年以前,马克思就已经注意到了现实社会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开始深入到经济领域分析私有制并看到了经济领域的异化,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之后,马克思明确了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关系,指出作为异化劳动后果的私有制在产生以后,又成为使劳动异化的手段,并导致异化的不断加剧,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手稿》中指出:“关于分工—劳动一旦被认为私有财产的本质,分工就自然而然地不能不被看成是财富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的本质,亦即关于作为类的活动、人的活动的这种异化了的和外化了的形式。”—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98页因而马克思指出,消灭私有制需要通过工人的解放,即消除工人劳动中的异化现象才能实现。但是,《手稿》中的分工思想仅仅是作为一个萌牙而存在,真正从分工出发,科学阐明社会历史演进并分析异化产生和消亡的思想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开始的。二、分工理论的主要思想《形态》对分工与生产力(和交往形态)的关系,分工的历史发展,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的关系,分工与阶级、国家的关系,分工所包含矛盾及其矛盾的消解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分工是联结生产力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介和纽带。一方面,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逻辑结果,分工又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而生产关系又对分工起着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形态》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分工经历的4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在“纯粹的畜群意识”意义上的“性行为方面的分工”;第二阶段是由于“天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自然形成”的分工,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自然分工,还不是社会的分工;第三阶段是“真正的分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第四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下扬弃了异化的分工,这时已经消灭了那种限制人身并使人固定化了那种状态,是分工发展的更高层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在《形态》中,“分工”的使用有两重含义。一是分工作为生产力的一种技术层面的运作方式,是劳动分工也即是“社会内部分工”;二是分工作为束缚人的奴役性的劳动的分工,它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劳动者分工也即是“工场内部的分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另外,《形态》中的“分工”超越了经济学的话语体系,成为一个哲学上的基本范畴。《形态》对它的分析不是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而是立足于“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及其发展。《形态》中的“分工是生产力的中介和纽带,它兼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种属性。从分工本身与“现实的个人”的内在联系看,它是“现实的个人”的“感性活动”

伦理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