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郭店儒家简与.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郭店儒家简与《中庸》对先秦儒家精神修养学的拓展■郑淑媛--------------------------------------------------------------------------------《江汉论坛》 2007年第1期本文共分3页:[1][2][3] 摘要:郭店儒家简和《中庸》把“性”作为精神修养的核心观念,比起孔子单纯以“仁”作为精神修养的核心观念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用“性”与“天”的关系代替“仁”与“天”的关系,拓宽了“天”与“仁”所具有的比较狭窄的道德含义;用“性”代替“仁”作为人的本性,扩大了精神修养具体个体的范围,并详细地论述了具体精神修养个体的精神构成;用“性”、“心”、“情”与道的关系代替“仁”与道的关系,拓展了精神修养的内容,同时消解了道的价值规范的外在性;用“性”代替“仁”,把中庸作为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强调了精神修养的超越性与日常性的统一。关键词:天;性;道;中庸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1-0020-04 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发现了竹简。考古学者认为墓葬年代是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公元前三世纪初。从儒家的历史来看,这些竹简的年代应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我们把《中庸》也放在这里讨论,是因为近代多数学者认为《中庸》是出自子思之手,但后人曾进行过增损和润色。子思作为孔子和孟子之间的儒家,其思想也应该在这个历史时间之内。二者的先后顺序我们不能确定,所以我们把郭店儒家简和《中庸》只是作为孔子和孟子之间的思想发展环节来分析儒家精神修养学的发展应该是可以的。郭店儒家简和《中庸》建立了一个以具体个体的性、情、心为中心,上通天,旁及社会群体精神以及万物的精神修养学体系。我们之所以说郭店儒家简和《中庸》拓展了孔子的精神修养学,主要是其把“性”作为精神修养的核心观念,比起孔子单纯以“仁”作为精神修养的核心观念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性与天的含义的拓展天在殷周时期已经有至上神的含义。但是,除却至上神的含义外,天在孔子那里已经开始逐渐有形上的抽象普遍的含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①天没有做什么,甚至连话都不说,四时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就在四时运行、万物生长中体现着自身的存在,这里的天已经脱离了神灵的含义,有形上的意义。作为人间的圣人也应该像天一样,所以“唯天为大,唯尧则之”②。天除了被圣人作为榜样以外,有智能的人通过学可以体悟到天并按它的法则行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③人和天的关系体现为外在的效仿。对于性,孔子也仅仅说:“性相近也****相远也”④,至于具体的有关性与天的关系,孔子并没有说。所以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⑤即使《易传》中有孔子的思想,《易传》中也仅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⑥这样比较概括的有关性与天的看法。那么,作为具体的精神修养个体与天的关系是怎样的?据《中庸》记载,孔子说:“仁者,人也”,把仁作为人的本质,认为只有具备了仁才可以称为人。那么,仁从哪里来呢?《易传》中认为“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认为仁是人们对天的阴阳之道的一个方面的认识,也可以认为仁是天之阴阳之道的一种显现。“显诸仁,藏

郭店儒家简与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点
  • 文件大小41 KB
  • 时间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