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 上官新友郑智锋上官璐[1]【摘要】处剧是丽水区域的地方剧种,存活于缙云、丽水、松阳等九县市。处剧脉起缙云山,源于唐代名道叶法善之道教戏剧,延续于两宋,兴盛于元清。处剧在音乐、声腔、行当、剧场效果和变化手法、造型和特技、剧本等方面都有其明显的区别,并有其独特的表演流程。由于上世纪50年代戏剧的改革只统不分,使丽水失去了这一宝贵的地方戏种。为正名和保护,是各级政府乃至艺术界的重要责任。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丽水,古称处州,浙西南山区小市。早在《隋书·地理志》界定时,划为永嘉郡。开皇九年(589)置处州,“管辖括苍、松阳、临海、永嘉四县,治括苍”。曾编制为州、郡、路、府、道、区、市。悠久的历史,产生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推动了处州地方戏剧的发展。“处州戏剧”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生活空间中,形成了固有的、原生态的地方戏种。下面就此剧种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浅剖。194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社论中曾有这样的话:“……在修改对象上除了京剧以外应当特别着重地方戏的改革。各种地方戏的剧目是很多的,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搜集。这些戏许多是口头传授的,保留在民间艺人的脑子里,应当把它们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审定与修改。这部分遗产的发掘,对于改革与建设中国民族的新歌剧将是极为珍贵的。” 一、处州戏剧的形***类先有语言,后有娱乐。语言和娱乐都具有狭窄的区域性。浙南山区的处州为外来人口迁移成族,综合江西、福建、河南、山东等多省语言,且地方语言各具特色。最早形成的娱乐极为单一,以道白加动作为主,很少配器乐、音乐。 松阳县人叶法善(616-720)字道云。别号太素,赐号真人。自曾祖四代皆为道士。幼年****道缙云山,是处州得道高士。中年精通道曲音韵,为唐明皇时期的音乐名家。承集了刘、汉以来缙云山道教文化诗经乐曲大成,结合地方小曲,创作道工声腔,经反复实践,合成了器乐合奏之《大鼓头场》,后编导道戏《翻九楼》成为第一代“处州戏剧”的开山鼻祖。唐贞观年间,道戏盛行,并流传于民间。缙云山共有道士八百众,吟唱诗经道曲、器乐回旋太空。东、西、南三乡善演道戏,楼宅庭院设天井为演出场所,故称“道坛”。缙云古志载:“弦涌之声,扰于四境”。北宋神宗年间,处州“灯戏”盛行(又曰丁戏)。缙云丁戏,源出壶镇宫泽(姓汪村)。汪澡-(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江西波阳)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累迁著作佐郎。高宗朝累官中书舍人,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拜翰林学士,绍兴之年知湖州。据《汪氏宗谱·增删补遗》记载:始祖宋大学士右丞相汪澡,元佑六年(1091)奉使温处道,卜居东方孙宅大园,借鉴道戏风韵,开创丁戏,采以“乡坊小曲,赋以新曲”,配以“道教法器,填词伴奏”,民道两曲合成一体,美其名曰“什锦班”,酬神谢恩,与民同乐。二世汪宝公任职永嘉教谕随入楠溪江,开创北腔,并将丁戏改称为“南戏”,曲调为“宫泽腔”。南宗绍兴年间,戏子状元詹揆,将道工腔与宫泽腔再次合作,出现了以谋生为手段的职业班社,采用了“缙山曲”为主旋律,借台演出。民间班社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各县知事争相奏报于朝。时任缙云知事的郑桂,酷爱戏文,借资助艺。推进了“南戏’的快速发展。宋灭元兴,引发了民族之争。无意功名者带着满腔怨恨,投身艺海,文人的集结,

浅剖处剧的发展与演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枷
  • 文件大小44 KB
  • 时间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