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三角帆蚌瘟病的防治技术(doc 3页).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三角帆蚌瘟病的防治技术
(一)病原
据张治国等(1987)及邵健忠等(1993)报道,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体为三角帆蚌瘟病病毒。病毒颗粒为球形或类球形,直径为40-296纳米,多数为60-120纳米;,表面布满长10-12纳米的棒状突起,内嵌有直径20-30纳米的砂样颗粒。核衣壳由串珠状物构成,在包装入病毒前呈杆状核衣壳,直径10-12纳米,长度30-1 000纳米不等;以后经3-5个圈的螺旋化,成为直径40-70纳米的螺旋管核衣壳,包装在病毒中。该病毒属于砂粒病毒科(又称嵌砂样病毒科)。在病蚌的肝、胃肠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嗜酸性病毒包涵体,包涵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6-10微米。
(二)流行情况
三角帆蚌瘟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蚌病,病蚌的死亡率很高。三角帆蚌瘟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淡水珍珠培育地区的一种严重疾病。危害l足龄以上的三角帆蚌,当年繁殖的三角帆蚌不发病,同一水体的褶纹冠蚌、卵圆蚌及鱼、虾等水产动物都不感染发病。集中流行于夏秋季节,发病当年的死亡率可达80%左右,存活下来的三角帆蚌在下一个发病季节仍会继续死亡,连续2-3年死亡率接近100%。自然接触感染,在密切接触l周后开始出现死亡;插片过程的暴发性死亡,发生在插片后半个月左右。人工注射除菌病毒悬液,经l周后开始出现死亡。病程的长短与水温呈负相关。张元培等(1993)认为病毒是通过蓝藻介导侵染消化道的。
(三)症状
发病初期,三角帆蚌的匍匐运动消失,对水的净化能力减弱,进水口和排水孔的纤毛收缩,排粪减少,喷水无力,闭壳肌收缩无力,贝壳不能紧闭,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斧足紧缩不能伸展。疾病后期,不排粪,有少量灰白色黏液附着于排水孔,最后张壳死亡。病死蚌的体液清澈,病程长者极度消瘦,消化腺肿胀多汁,肠道轻度水肿,晶杆体严重萎缩或消失,最后病蚌因消化系统坏死和消化功能丧失而死亡。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对病变组织切片,在胞浆内看到嗜酸性包涵体,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3)对病变组织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在细胞浆及内浆网中看到球形或类球形病毒颗粒,有囊膜,表面布满棒状突起,内嵌砂状颗粒等,可作出更进一步诊断。
(4)根据病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作为早期诊断的一个很好的生化辅助指标(邵健忠等,1993)。
(5)根据病蚌胃组织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同工酶的酶带着色大大加深,活性增加10倍以上,且出现在疾病感染早期,随着病情发展而更加明显,变化规律稳定,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因此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一个很好的生化辅助指标(邵健忠等,1993)。
(五)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

三角帆蚌瘟病的防治技术(doc 3页)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buaiwo131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