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象之意和境之味供参考学习.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象之意和境之味中国诗学中的意境论,从古到今,注重“意”、注意“意”对“境”和“象”的统帅作用的多一些,对于“象”和“境”,对于“境”、“象”在“意”的触发、形成以及表达上面的作用,不少的论者在很多时候则有些忽视、轻视。书法、绘画、音乐和诗文中,那些“意到笔不到”的作品受到赏识、称誉,而同时每有“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的说法,对文本中客观事物情境的逼真再现给以嗤笑。这一点值得我们重新探讨。在讲意境的时候,我先要说说,对于文学创作,写“境”、写“象”的必要和重要。文艺家再现客观世界,描写社会生活或者描绘自然景物,应该有什么样的要求?《文心雕龙•物色》有一段话说:“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现代有些研究者认为,这段话是对六朝文学的形式主义倾向的批评,而且认为这种批评是十分正确、恰当的。这种理解,在我看来,还可以斟酌、商量。刘勰对六朝文学是有所不满,但是,文学描写“曲写毫芥”,用语言文字咏物能够做到“如印之印泥”,能够做到“密附”,不能说一定就是弊病,而很可能是文学家能力的表现。山水诗、山水画之状物,仅仅做到形似当然是不够的,但不能说“形似”就不好,否则,难道说,文学艺术要形不似才好?刘勰没有这样的意思,这不是中国古代诗学家的主张。只是,诗学家中的一些人,对境和象的细致描写,确实是不太欣赏、不太赞成,由此带来一些偏颇。文学、美术创作的训练,第一步是要有素描的功夫,素描的第一步就要形似。没有形似,哪能有神似?“意境”、“意象”,首先要有“境”、有“象”,作品中的境和象,要切合实际事物的境和象,不然一切无从谈起。从《诗经》的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历经漫长的探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再现对象的形貌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其中的变化意味着诗学观念的转折和进步。以景物描写为例,《诗经》里写得很出色的如《小雅•采薇》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世说新语•文学》记载,谢安考问他家中的后辈们,《诗经》里哪个句段文字最漂亮?谢玄回答说,就是《采薇》的这一段。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谢安、谢玄应该就是从寓深情于实景这一点,来肯定《采薇》的。又如《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明代王鏊在《震泽长语》里说:“余读《诗》至……《黍离》等篇,有言外无穷之感,后世唯唐人诗尚或有此意。如‘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不涉讥刺而讥刺之意溢于言外;‘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咏瓜渡》),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菩提寺凝碧池》),不言亡国而亡国之意溢于言外;‘溪水悠悠春自来’(刘禹锡《伤愚溪》),不言怀友而怀友之意溢于言外;‘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得风人之旨矣!”“风人之旨”,指的是《诗经》开创的

象之意和境之味供参考学习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