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补体检测及应用.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补体检测及应用.doc第十九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或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补体不是单一成分,其在功能效应上是以连续反应的程序进行的,故又称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广泛参与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放大系统。补体的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在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相对稳定,但在某些疾病发生时,补体的含量及其活性可发生改变。因此,补体含量与活性的检测,对机体免疫状态的评价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 概述一、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一)补体成分的含量: 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 β球蛋白,C1q、C8等为γ球蛋白,C1s、C9为α球蛋白。C3含量最高。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通常 a为小片段,b为大片段,但 C2a为大片段,C2b为小片段。补体各成分活化后不参与溶细胞过程的裂解片段, 同样具有其他对机体利弊兼有的生物学活性,故裂解片段的测定,一方面可反映机体补体的活性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某些疾病诊断不可或缺的指标。补体系由非均一的细胞群体产生,在排除补体消耗太多的前提下,补体缺陷也可反映这些细胞的状态。体内合成补体成分的部位和细胞有多种,以肝脏、脾脏、小肠等组织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血小板等细胞为主。(二)补体的理化特性: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在 -10℃活性保持 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灭活(灭能),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标本保存应置于 -20℃以下。二、补体的活化途径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前体存在于体液中,在不同激活物的作用下,补体各成分可循不同的途径依次被活化,形成一系列级联反应,表现出生物活性,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是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其诱导物或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相性蛋白产生的 MBL和C反应蛋白等,后者与病原体结合而启动绕过 C1的MBL途径。: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 从C3开始,由B因子、D因子参与激活过程,也称第二途径、旁路途径。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 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首先活化和发挥作用的补体途径,是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 MBL途径。而在特异性抗体产生时,经典途径方可发挥作用。第二节 补体总活性测定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是对 激活后补体最终效应的检测方法,可借此反映补体的整体功能。 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 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 CH50。包括:基于经典途径的 CP-CH50和应用于 C3旁路检测的AP-CH50。CP-CH50是临床常规进行的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 通常述及的 CH50系指CP-CH50。一、CH50测定法的原理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导致溶血。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 S形曲线。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

补体检测及应用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59972402
  • 文件大小146 KB
  • 时间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