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赫哲人的四季渔.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赫哲人的四季渔歌“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乌苏里船歌》将赫哲人逐江而居、以渔为业的浪漫生活唱遍大江南北。“赫哲”的意思是“东方的人们”,也含有“沿江居住之人”的意思。今天的赫哲人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的敖其、街津口、四排、八岔四个民族乡,约4000多人。随着江水的污染、森林的砍伐、生态的破坏,还有大工业时代的冲击,赫哲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布衣代替了鱼皮,电灯代替了鱼油灯,地窖子改为了小楼房,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由于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狩猎早已经不再继续,唯有四季不同的传统捕鱼方式,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全部内容,也成为这个民族保留文化生态的一种孤独坚守。开江祭祀:春天的祈福渔歌 4月下旬,春风吹绿了黑龙江岸边杨柳树的枝头,街津口赫哲族渔村的毕春胜,望着自家菜园里渐渐绽放的花蕾,心里念叨着: “江怏开了。”在毕春胜的记忆里,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就听父亲说:每年春上杨柳吐叶的时候,赫哲人就该下江捕鱼了。那时候,还是小孩子的他最惦念的是开江捕鱼前,父辈们在村子北紧靠黑龙江的街津山下摆供祭江时,供桌上的点心最后能分到自己几块? 50多年过去,今年65岁的毕春胜大概忘却了当年供桌上点心的味道,但没忘记在每年春季下江开网前“祭江”的传统。农历谷雨刚过,村北黑龙江上的冰面伴着咔嚓、咔嚓的呻吟渐渐分裂、移动。顺流而下的冰排偶尔拥挤到街津山下的江沿上,将观看“跑冰排”的人们吓得赶紧躲到山坡上去。我跟着老毕气喘吁吁地爬上街津山头的石砬子,然后,站在石砬子的观景台上向西望,“跑冰排”的黑龙江尽收眼底。江面上流淌的冰排越来越多,它们一会聚在一起,一会又被江水冲得四分五裂。几块4、5米长的冰排被拥挤在一起,看过去像座小冰山一样竖立在石砬子边上……毕春胜告诉我:常年住在黑龙江边上的人管这叫“武开江”,已经好几年没见这样开江了。往年都是“文开江”,“跑冰排”静悄悄的没这大动静,两天的工夫冰排就跑差不多了。这“武开江”怎么说也得3、4天才能放船下江。还没等黑龙江上的冰排跑尽,毕春胜就张罗着杀鸡、收拾网具,准备着“祭江”的事情。因为还没下网捕鱼,祭祀用的鱼只好吩咐老伴孙玉琴去村里养鱼的人家买条回来。点心、水果、烧酒是春节时三个儿子孝顺的,省去了这笔开销对并不太富裕的毕家还是很有帮助的。毕春胜“祭江”的祭祀供品比较简单。他选个风平浪静的好天,约上自己合伙捕鱼的搭档许传仁,在街津山下的江沿滩地上忙活开了。大江上流淌的冰排早已不见踪影,江岸上残留的冰排,也被太阳晒得没剩几块了。两人先用江水洗了手,漱漱嘴,然后将带来的鸡、鱼、点心、水果、烧酒、供香等摆放在铺着红布的小方桌上。供桌的前方对着东流的江水和老毕泊在岸边的渔船。由于早些年野猪、狍子列入动物保护序列,赫哲人“祭江”的供桌上再看不见野猪头、狍子肉。毕春胜本想用家猪头代替,可这天却没能买到,他心里多少有些缺憾。点燃的香火在空气里缭绕,老毕与许传仁跪在供桌旁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着。滩地一一赫哲人的捕鱼驿站第二天清晨,我早早等候在毕春胜的渔船旁。一边嚼着面包一边向老毕和他的伙计述说着自己想跟船去捕鱼的请求和理由。街津口渔村的码头,是一条通向黑龙江的内陆河道,人们叫它莲花河。春季出航捕鱼的大小船只在莲花河汇入黑龙江的地方,左转驶向黑龙江上游10多公里远的“墟尔古”滩地;或者

赫哲人的四季渔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