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印花布艺术传承与保护思索.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印花布艺术传承与保护思索
民间印花布是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之一,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1]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制作和使用历史,其独特的装饰图案与色彩赋予印花布强烈而鲜明的本土艺术特色。
一、印花布艺术产生的背景
新疆,古称“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脉络可归纳为:
(一)印花布艺术的历史背景
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维吾尔族的远祖生活在亚洲大陆的北部,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主要经历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第一,汉、唐时期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并存、传播与吸收阶段,印花布艺术传入西域;第二,10世纪左右西域喀拉汗王朝建立,标志着维吾尔族进入对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接受与改造的阶段,并最终形成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伊斯兰艺术,随之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艺术也逐渐发生改变。“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喀什噶尔运往俄国的物品中就有当地印花布3万余匹”[2]。
(二)印花布的考古发现
从新疆境内出土文物来看,在棉花传入之前,当地居民多使用毛丝织品。《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此指木棉由印度传来。《新唐书•西域传•高昌》载:“有草名白叠,撷花可织为布。”此为非洲木棉所织之布。古代文献中较早记载草棉的应该是《梁书•西北诸戎传》,其称:
“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由此推断,至5世纪初,草棉已传入新疆高昌地区。新疆近几十年的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出土了大量的棉织物,这对了解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中出土了两块汉代蓝白花布残片,随后在和田地区出土了北魏时期的夹缬印花绢,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印花板等珍贵文物。考古资料表明,当地居民早在汉代就已掌握印染技术,但由于新疆地区不生产蓝靛,所以可以推断镂版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可能由中原传入。综上所述,大量史实表明历史悠久的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艺术在千年发展中,已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技艺精湛,是一种独具本土民族特色的艺术。印花布汇集了民族民间艺术中的绘画、雕刻、印染等优秀技艺,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印花布艺术濒临衰弱的现状及原因
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目前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都较为薄弱。探究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也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迫切需要,是开拓本土民族民间工艺理论研究、促进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本土经济的重要环节。
(一)印花布濒临衰落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技术标准化的背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艺术是该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技艺,但因现代工业文明等的辐射,导致其不仅在数量上逐渐衰退,而且传承艺人、精湛技艺、工艺种类、装饰等诸多方面的现状令人堪忧。这种原生态的民族民间工艺被边缘化、异化。目前,印花布在现代市场中处于急剧缩小的态势。据调查,现在掌握传统印染工艺的艺人已越来越少,且都已年过半百。市场中可见的印花布大都已抛弃了传统工艺,采用现代化的印染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印花布艺术正逐步被遗忘,维吾尔族

印花布艺术传承与保护思索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