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自我的觉醒.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自从公元前480年希波战争以后,西方哲学启蒙就在古老的希腊半岛诞生,在“平民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以后,普罗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影响西方几千年历史的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所谓真理不过是我们每个人的的体验与认识。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真理,你一生有多少体验就有多少真理。个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人”或者“个人”作为一个哲学名词,由普罗泰格拉率先提出来。这个“人”不是社会的“人”而是个体的人。就是你自己。它告诉我们,离开了个人,这个世界就无所谓对无所谓错,无所谓好无所谓坏。因为好坏、对错等等的评判只有对个人才有意义。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哲学家,当时都热衷于探讨自然界的组成,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苏格拉底认为探讨这些对于拯救灵魂毫无意义,他把雅典德尔斐神庙金顶上刻着的“认识你自己”看作是哲学的最高任务。他纠正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说“人的无形意识是世间万物的最后尺度;塑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自己。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要盲从传统或公众,尽管他们的势力是强大的,甚至会给你各种罪名。”苏格拉底指出“智慧就是自知自己无知”,在事先假定自己无知的情况下,首先提问的必然是什么是某种普遍的德性,回答的一方必定以某种特定的德性为例子,而提问者必须牢牢掌握航向使讨论驶向那个普遍德性本身,提问者对回答者提出的某种具体的行为是否是德性本身就可以提出质疑,并以相反的事例诘难,以此表明这些具体的在外表上有相反特点的事例之所以被称为同一种美德,一定有更深层的共通的本质特点。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主张,把理性进一步抽象为“理念”,即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理性实体,是绝对;与理念相对的是现象,现象界是生灭变幻不定的物质世界,是相对。理念是本体的,是目的,现象由理念产生,并向理念运动,我们的知识指导我们向理念发展。柏拉图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比做是一个阴暗的“洞穴”,而理念则是洞外的“太阳”。在洞穴深处是一排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囚徒,他们的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为什么这些人被牢牢束缚在如此悲惨的地方却不想摆脱呢?这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偏见和长期以来的****惯,他们并不希望摆脱被囚禁的处境。虽然洞穴中的人生是可悲的,但囚徒们并不这么认为。有一天,其中的某个人经过一番艰辛的历程,走出了洞穴,看到了外面的太阳。这位先知为了拯救同伴,将他们带向光明,重返了洞穴,并忍受同伴们的讥笑和排斥,带领他们走出洞口。但是,洞中的大部分人并不认为洞外会有另一个真实的世界,于是,这位先知最后竟被这些无知、可悲且固执的囚徒处死。在柏拉图看来,要让那些生活在****惯世界中的无知群众认识并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柏拉图认为,如果要成为自己的主人,首先必须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为应该成为的人。其次,还要抵抗来自欲望方面的诱惑。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它它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是人的欲望不能支配意志,,否则人就会一味沉溺于欲望的海洋里不能自拔,而理智此时便成为欲望的帮凶。所以必须有一个高出于私欲目的之上的崇高而普遍的目的来统治***和欲望。而这崇高而普遍的目的是理性所固有的,所以人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而使理性完全统治了自己的***和欲望,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幸福来讲

自我的觉醒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22x33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