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衙门 大官吏.ppt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衙门大官吏在清朝有一个部门工资不高,权力也不大,工作应酬又多,每个月生活基本入不敷出。即便这样士子们却还都千方百计的想要进去,希望能够谋个一官半职。翰林院始于唐朝,每朝每代功能都大致相似(可理解为皇帝的秘书)。发展至清朝其功能和结构都日趋完善,其具体职能分工在此就不细说了。咱们主要聊聊为什么士子们都愿意进翰林院这个苦衙门,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原因。一,非翰林出身不得拜相在清朝文官的最高级别是内阁大学士(正一品,功能于宰相类似),必须是翰林出身。内阁大学士官居正一品,在当时对士子门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为了以后的名和利,士子们千方百计的想进翰林院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所熟知的刘统勋、刘墉父子,还有和珅都是内阁大学士。而纪晓岚所谓的纪大学士,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协办大学士(从一品)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内阁大学士二,活着有存在感清朝对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五品以上才可带朝珠,三品以上才可穿貂褂。但翰林院的职工却不受该规定制约,比如,编修和检讨(都是官名),分别是正七品和从七品,级别很低。但他们就很任性,那是想带珠就带珠,想穿貂就穿貂。这在当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翰林院的职工很有自豪感。三,死后有哀荣在古代人们很重视死后的名节(生前无所谓,但死后一定要有),而文官死后谥号中能带有一个“文”字那可是家族莫大的荣耀。带“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为最高荣誉,史料记载有清一代得“文正”谥号的一共八人,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和孙家鼐。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曾国藩,现在明白他的著作为什么叫《曾文正集》了吧,那其实也是一种炫耀罢了。这“文”字谥号又跟翰林院有什么关系?清朝谥法规定,非翰林出身不得用“文”字做谥号。这也是士子想入翰林院的又一重要原因。非翰林出身,而谥号中得“文”字的,整个清朝期间仅左宗棠一人,那是朝廷为表彰他收复新疆等巨大功绩所给的最高荣耀,赐谥号“文襄”。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三类

小衙门 大官吏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x545616
  • 文件大小1009 KB
  • 时间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