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ppt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内容绪论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室安全操作技术菌(毒)种管理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一、绪论(1)微生物实验室是开展微生物检验活动的特别场所,而且是很独特的工作环境,具有使工作其中或其附近的人们感染相关传染病的危险。1941年Meyer和Eddie发表了对美国74例受布鲁氏菌病感染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调查情况,结论是:对培养物、标本的操作及吸入含有布鲁氏杆菌的灰尘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是极其危险的。多数病例是由在处理传染性材料时不小心或技术欠佳引起的。一、绪论(2)1949年,Sulkin和Pike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实验室感染的系列调查报告,总结了222个病毒感染病例,其中21例死亡。至少三分之一的病例感染的可能与操作已感染的动物和组织有关。1951年Sulkin和Pike对5000名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表了第二篇系列调查报告,在发病的1342个病例中,只有三分之一在文章进行了分析报告。在所有报告的实验室感染中,布鲁氏杆菌病病例最多,连同结核病、兔热病、伤寒病和链球菌感染占总细菌感染病例数的72%,占总感染病例数的31%,全部病例数的平均病死率是3%。16%与已知的意外事故有关,主要是嘴吸吸管、针头和注射器的使用不当。1965年对这一调查重新做了修订,增加了641例新的或以前没有报告的病例。1976年再次修订,共搜集3921例病例。其中布鲁氏杆疾病、伤寒、兔热病、肺结核、肝炎和委内瑞拉马脑炎是最多见的病例,与已知意外事故有关的病例不到20%。那些在工作中接触病原体感染的病例中,80%以上的感染怀疑与暴露在含有传染因子的气溶胶有关。一、绪论(3)1967年Hanson等报告了428例明显与实验室相关的虫媒病毒感染。原因实验人员无意中受感染所致。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暴露于传染性气溶胶。1974年Skinholj发表的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丹麦的临床化验室工作人员肝炎的感染率(2~3/1000),比正常人群高7倍。以上报告显示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相关病原体感染的危险性在增加,与正常人群相比实验室工作人员染患肺结核、痢疾和肝炎的几率较高。二、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1)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2006年7月10日卫生部部务会议通过2006年8月15日卫生部令第50号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2006年3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第二次局务会议通过2006年3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第32号公布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年1月11日卫科教发[2006]1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2005年11月24日卫生部部务会议通过2005年12月28日卫生部令45号发布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年11月5日国务院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令第424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二、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2)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2004年5月27日卫生部、环保总局令第21号公布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保障接触病毒或细菌科研人员医疗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5月9日卫医发[2004]144号)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2003年12月26日环发[2003]206号)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2003年11月20日环发[2003]188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8月14日卫生部部务会议通过2003年10月15日卫生部令地6号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03年10月10日卫医发[2003]287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年6月4日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6月16日国务院令第380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和安全操作技术(1)(一)、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1、我国规定病原微生物分类:在我国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名录》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8jmni97
  • 文件大小440 KB
  • 时间201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