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白玉之瑕――关于新编教材及教参中一些翻译的探讨[原创].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白玉之瑕――关于新编教材及教参中一些翻译的探讨[原创].doc白玉之瑕——关于新编教材及教参中i些翻译的探讨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自C的体会与研究,我对新编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及教参中的部分注音与翻译产生了一些疑问。在此列举出來(按照文言文篇目的先后顺序),与大家商榷。第一-册:1.《烛Z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Z?”书中注音为“jue”译为“损害”。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56页)⑦jue(掘),挖掘。《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若:如果。及:到。)④que损害。⑤que(缺)通“缺”。缺少,空缺。杜甫《岁晏行》:“去年半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因此,我认为此处读音应为“que”。2・《勾践灭吴》中的几处翻译:(1)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这个句子之前的内容是:“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罄,曰:'于敬赦越国之罪,又有凄于此者将进之。'太宰韶谏曰:'韶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己,今己服矣,又何求焉?夫差听信了A宰豁的进谏,最终“与之成而去”。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教学参考书上这样翻译:'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我认为这样翻译不妥,査阅资料《古文鉴赏辞典》,上面这样说:去,“离开”之意。那么“去之”如何理解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之”指代“文种”,“去之”即“使文种离开”。这种理解与教参相同。二是“之”代指“越国”,“去之”即“(夫差)离开了越国”。结合前后文,此句即解释为“吴王夫差就与越国(文种)订立了盟约,(从)越国撤军了。”到底哪种理解合适呢?我认为应该是后一种。为了证明这-•点,我们冋到课文。文章开头说,越王勾践战败被围困在会稽山,派大夫文种前去与吴军讲和。在文种游说过程中,越国始终被吴军团团围住。协议达成Z后,文章就不必要画蛇添足说“让文种离开”,因为这时离开与否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协议是否生效,即吴军是否撤离。综上所述,我认为“离之”译为“让文种离开”不妥当,止确的译文应该是“吴王夫差就与越国(文种)订立了盟约,从越国撤军了。”(2)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英子。”教参上的译文是“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我认为此句译文有两处明显的错谋:其一、“孤子”译为“孤儿”我以为不当。“孤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①死了父亲的儿童②死了父母的儿童。既然是“儿童”那么文中“纳宦其子”又作何解呢?根据句子结构关系,’'纳宦其子”中的“其”明显指代上文的“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孤儿”与“其子”就冲突了。那么应如何解释“孤子”呢?《礼记•大同》中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之句,《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中有'‘哀鳏寡,恤孤独”之句,可见古人常将“鳏寡”并举,泛指两种人: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这样,将“孤子”理解为“鳏”,既符合古人****惯用法,又能与后文“纳宦其子”对应。所以我认为“孤子”理解为“孤儿”明显有误,应当译为“鳏”,即“老而无妻的人”。其二是“贫病者”,教材注解为“贫苦和患重病的人”教参也是这样译的。真的应这样理解吗?我们看原文“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句中的“疾疹”一词,书下注解为“患病的人”,而’'贫病者”译为:“贫苦和患重病的人样,前后文就没有重复了。就上下文可知,作者要列举四种不同类型的人,而这里,‘'贫病者”己包含有’'疾疹者”,显然译文有错误。“贫”乃“贫困、贫穷”,“病”作何解

白玉之瑕――关于新编教材及教参中一些翻译的探讨[原创]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68 KB
  • 时间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