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经济转型中的上海劳动力市场.doc.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经济转型中的上海劳动力市场在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的上海,经济转型对于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强大的撞击,使之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由其社会经济特征所决定, 上海的劳动力市场在某种意义上还具有特质方面的浓缩性和趋势方面的指向性。市场需求的裂变与应对传统体制下上海象全国一样,实行统包统配的企业用人制度。虽然自 80 年代以来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但长期以来沉淀在企业内部的冗员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1992 年开发浦东以后,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冗员问题开始显性化,在逐渐成形的劳动力市场上,需求开始发生急剧的裂变。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海产业结构的老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不仅体现在第三产业的严重滞后, 也体现于第二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技术层次有待大力改进。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要改善投资环境, 改进过分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 就必须大力发展涵盖金融、贸易、房地产等在内的第三产业, 因此, 上海制定了以同现代经济发达都市相适应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取代“二、三、一”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表 1 显示了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第二产业相对地位的滑落。 199 0 年, 第二、三产业占上海市 GDP 的比重分别为 % 和 % , 1998 年这一比重已分别改变为 % 和 % 。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带来就业存量和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第二产业内“夕阳行业”的压缩和新的制造业部门、“三资”类制造企业的崛起, 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远比表中数据所表明的要严重。以上海传统的纺织业为例,从 1992 年至 199 8 年底, 纱锭数从 250 万锭压缩到 100 万锭以下, 职工则从 55 万人压缩到 23 万人。而且压锭还将继续,至 2000 年,上海纺织系统的纱锭数初步计划压至 万锭。见下表当然, 产业结构调整并不都是引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它也有促进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的一面。上海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与外资及内资的引进、市场的开放结合在一起的。“三资”企业目前已达 万多家, 50 余家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在上海建立了具有投资和管理功能的中国总部; 九十年代至今共有 万家外省市企业到上海投资。这些都会对上海劳动力产生吸纳效应。第三产业的扩张更是刺激了劳动需求的增长。其次是企业制度的改革。传统体制下, 企业内部累积了较多的冗员。根据八十年代末期的一份研究报告, 上海企业中过剩劳动力约占企业劳动力总数的 14% , 这些过剩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零甚至为负数。如果除去这部分冗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可提高约 26% 。许多专家和企业界人士甚至认为上述结论还过于保守,国有企业冗员的比例可能还要高得多。伴随着企业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和迈向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必然会不断地加大力度来遏制单位利润耗费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和单位劳动力成本创造的利润下降趋势。企业冗员的蒸发和职工隐性下岗的显性化是企业改革的必然逻辑结果。再次是企业效益的滑坡。上海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国有经济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 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颇深, 这使得国有企业或由其改制而来的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上海第二产业在全国强势地位的逐渐丧失便是一个体现。更为直观的是

经济转型中的上海劳动力市场.doc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