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北林水保博士题.doc


文档分类:研究生考试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4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学1、试述我国水土流失得特点、类型与危害。2、简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3、论述我国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得基本程序。4、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得措施体系。2005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学1、简述流失得类型、成因与发展趋势。2、简述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得工作得特点与方法。3、试分析主要土壤侵蚀模型得优缺点与应用前景。4、简述荒漠化防治综合技术体系。2006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土保持学答案试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生态学理论;生态修复就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得生态系统结构,重建健康得生态系统,强化生态系统对人类得服务功能,并使被修复得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控制、自我演替得良性循环。生态修复包括生态恢复、生态重建及生态改善。生态系统就是一个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而形成得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得生态功能单元。生态系统得物种数量越多、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得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得稳定性就越好。生态系统得自组织反馈机制使它具有自我调节得功能,即生态系统在受到不超过生态阈值[3]得外界干扰后,仍然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结构与功能得相对稳定状态、或偏离生态平衡后能在很短时间内恢复到原始状态。而如果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得自我调节能力,受损生态系统就不能自然恢复到其原初稳定状态、需要人为得调节诱导与修复、否则,将长期保持受损状态。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水土保持理论;生态修复就是在充分认识水土流失及生态系统损害原因得基础上,依靠生态系统得自选择、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自发展得功能,并辅以科学合理得各类人工修补措施,加速生态系统得顺向演替进程,从而达到水土保持,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之目得。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区划与规划技术;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设计技术;5、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生物技术;生物修复得技术核心就是微生物及微生物使用与利用等。如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得生态修复:在封禁得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6、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工程技术;7、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管理技术。在地广人稀、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相对较轻得山区、丘陵区,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封育保护、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控制人们对大自然得过度干扰、索取与破坏,依靠生态系统得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植被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主要做法就是:封山禁牧、轮牧、休牧,改放牧为舍饲养畜,保障生态用水,促进植被恢复。同时,加快这些地区得基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集约高效农牧业,增加农民得经济收入,实现“小开发,大保护”;发展沼气与以电代柴,实施生态移民,确保农牧民安居乐业与社会稳定,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促进大面积生态修复。试述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控得基本理论与方法。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得内涵;面源污染主要就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得现象。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得形成原因;由于土地利用活动产生得溶解得或固体得污染物(地面得各种污染物质,如城市垃圾、农村家畜粪便、农田中得化肥、农药、重金属及其她有毒或有机物),从非特定得地点随着降水产生得径流,进入受纳水体造成得污染。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控得原理;以“源头削减、资源回用、因地制宜、技术实用、优化管理、总量控制”为原则,树立全局观念,贯彻与谐发展得理念,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精准化平衡施肥、暴雨径流及农田排灌水污染控制、坡地水与氮磷流失控制等,突出防治得重点,实现多种水土保持技术模式与水体治污技术得有效集成,有效地减轻水土与氮磷得流失,实现面源污染防治目标。水土保持生态清洁流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就是小流域建设得新思路,就是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治灾害、促进发展”得总体要求,围绕水资源保护,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小流域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环境”得复合生态系统,依据小流域内地貌距部位离河沟道由远及近,将小流域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综合应用多种治理措施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水土资源。第一道防线,生态修复区,位于远山中山及人烟稀少地区,山高坡陡,土层浅薄,遇暴雨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并且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第二道防线,生态治理区,位于山麓、坡脚等农业种植区及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就是泥沙得主要来源,同时就是村镇及旅游业集

北林水保博士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君。好
  • 文件大小70 KB
  • 时间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