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及其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及其对农村教育改革启示概括了民国乡村教育运动乡村生活教育模式、乡村平民教育模式、乡农学校教育模式。剖析了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历史局限性与历史贡献,认为“乡村教育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要求我们在发展农村教育时,强调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注重立足农村,树立系统观与全局观,坚持开拓创新、理性借鉴国际经验,并强化对农村教育发展财政支持。乡村教育运动农村教育改革新农村建设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与高素质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动力,而农村教育则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民素质根本途径。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运动”先驱在研究、践行“乡村教育运动”时所形成理论与方法,对我们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剖析,有着重要参考与借鉴意义。一、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发展模式剖析自鸦片战争以来,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爱国教育者,从城市奔向农村,怀着振兴农村、改造社会良好愿望,剖析出多种适合中国“国情”与“乡情”乡村教育模式。 、教育家陶行知在深入研究、改造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观点,认为乡村学校是提升农民素质重要基地,是实现“科技兴农”有效途径[1]。乡村学校不应该是单纯教育机构,更应该是农村文化、农业科技传播阵地。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应该涵盖“整个乡村生活”,并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主要目标。陶行知提出“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中产生活中心学校,从活中心学校产生活乡村师范,从活乡村师范产生活教师,从活教师产生活学生、活国民”,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之目。为了践行“乡村生活教育”模式,陶行知先后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与“工学团”,力求培养出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农村技术人才。 ,根源于中国人本身“愚、穷、弱、私”[2]。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四大问题,决定了中国乡村建设事业成败。晏阳初认为,惟有推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愚、穷、弱、私”问题。认为:“文艺教育”可以培养农民知识力,解决“愚”问题;“生计教育”可以训练农民劳动技能,解决“穷”问题;“卫生教育”可以培养农民强健力量,解决“弱”问题;“公民教育”,可以培养农民团结力,解决“私”问题。晏阳初认为,“四大教育”是相辅相成。晏阳初从平民教育角度出发,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方式。为了践行“乡村平民教育”,晏阳初先后创办了多所“平民学校”,并以平民学校毕业生为基本力量,组织成立了“社会式教育委员会”(后改名为“社会式教育部”);针对年幼者与年老者,组织成立了“家庭会”,以践行“家庭式教育”[3]。 ,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根源,是严重文化失调。而解决“文化失调”唯一办法,是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老根”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近代文化长处,创造出一种“新文化”,实现中国文化创新、发展。梁漱溟深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文化“根”在乡村,要想创新中国文化,必须开展乡村教育。为此,梁漱溟创办了“以教统政”、“政教合一”教育组织机构——乡农学校,希望籍此担负起教育农民、倡导社会改良责任。“乡农学校”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结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实现了儿童教育、***教育、

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及其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