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的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和井中接收,接收到的地震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5、地震分辨率: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大小,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纵向分辨率是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在横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宽度。6、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7、共中心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中心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8、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处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9、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之差。10、时距曲线:表示波到达测线上任一观测点的时间同观测点与激发点之间距离的关系的一条曲线。。11、视速度:沿测线方向观测到的传播速度。12、波前:某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的质点。13、波后:某时刻介质中刚停止振动的质点。14、惠更斯原理: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到达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子波源,介质中任何一点的振动,是所有子波源产生的振动叠加后的结果。15、费马原理: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他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亦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16、正常时差:地震波的旅行时和自激自收时间的差别主要是有炮检距x引起的,这种由炮检距引起的时差定义为正常时差。17、有效波:地震野外工作的目的是获取含有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信号——有效波。18、干扰波:凡是模糊干扰有效波的其他波都被视为噪音,或称为干扰波。19、无规则干扰波:是指无一定视速度的、无一定频率的、在地震记录上造成杂乱干扰背景的一类干扰波。20、规则干扰:是指具有一定频率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21、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22、道间距:检波器之间的距离。23、偏移距:炮点到最近检波点之间的距离。24、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25、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26、地震测线:根据地震勘探的程度、目的和要求,在地面确定下来的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可分为炮点线和接收点线。27、面波:是指沿地表方向传播的、视速度小、视速度较低的波,它的能量较强,衰减较慢、具有波散性,常呈扫帚状撒开。时距曲线为直线,速度与频率有关。压制面波的方法:采用井中激发,当面波较强时要加大井深:采用组合检波和组合激发28、声波:是指在空气中传播的波沿地表传播引起的干扰。速度低而稳定,频率高,常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尖锐的脉冲。在坑中爆炸,浅水池中、干井中及空中爆炸皆可能引起声波干扰。消除方法:在井中爆炸时注好水或用泥沙压紧:坑中爆炸时可加深炮坑。29、地震剖面:有时间剖面和深度剖面,它们常用的显示形式有变面积记录、波形记录、变密度记录、变面积和波形相结合的记录、变密度加波形记录等形式,目前最常用的是变面积和波形相结合的形式。30、水平叠加技术: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进行共中心点叠加技术,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31、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二、填空1、地震勘探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ao19720107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