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问题研究.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问题研究
在岳麓版选修课本《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课《先师孔子》中,在讲述“克己复礼”时,书中引用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来陈正名之理。这段话来源于《论语•子路篇》,是孔子根据当时卫国混乱的政治状况提出的一个建议,孔子认为卫国治理国家的第一步一定是先正名。这是由于卫国卫灵公在位时,立其子蒯聩为太子,但蒯聩不满卫灵公宠姬南子***乱专政,欲杀之,未果,出逃到晋国。之后卫灵公便让蒯聩之子蒯辄继位。在卫灵公去世后,蒯辄继位,即卫出公。此时晋国要求护送蒯聩回国继位,蒯辄派兵抵御,。此后,卫国便陷入了蒯聩与蒯辄父子之战。父子相争,这在孔子看来是不合乎于礼法的。所以孔子提出卫国应当先正名,此处所说的正名即是调节二者之间的父子关系,改变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关系。如果名不正,则言不顺序,言不顺序,则政事不成,政事不成,则君不安于上,风不移于下,是礼乐不兴行,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则有***刑滥罚,故不中,刑法枉滥,民则蹐地局天,动罹刑网,故无所措手足矣。
这里孔子所说的正名不仅是正名分,更是正责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应当各司其职,每个社会角色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社会才能够保持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面对上述史料,教师的引导便至关重要。有些教师会一笔带过,有些教师则能利用这些史料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所以史料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分析。当然,对教材中史料的分析离不开历史教材本身。那么,结合史料以及教材解析,教师就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史料进行评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正确的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首先,教师应当关注教材所引用的史料是否具有完整性。例如,《先师孔子》当中的这段话,教师应先找出其出处,并查找不同书籍对同一段话的解析。那么,很容易了解到此段话来自于《论语•子路篇》。再通过不同版本书籍的对比,能够发现这段话虽然完整地说明了正名之理,但是它并没有完整的引用原文。虽然《十三经注疏》或《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这段话的点逗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这两种点逗方式都将“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与其引用部分合为一句话,所以虽然从语义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完整的,但是从原文的角度出发,加上这句话,引文才是完整的。引文是否完整关系到对整个引文的理解是否断章取义,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其次,关注教材解析与引文本身意义是否相符,结合上下文,探究引文与教材解析之间是否得当。
例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段话,被放在孔子“克己复礼”这一标题之下,旁边配有的文字解释是这样的:为维护“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所引用的材料陈述了正名的道理,所以这里的引用是合乎于教材的。但是同时,教材上文的解释当中,又提出了“礼”是指周
礼。在小字部分的解释中又提到周礼是周朝人的典章、制度、仪节****俗,是经过周公修改后制定的一套以宗法分封为基础的礼制。这种将孔子所提倡的“礼”直接等同于周礼,学生很容易结合上下文,认为正名是维护周礼,即周朝人的典章、制度、仪节、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问题研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