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荡口史话.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荡口镇因鹅湖而得名。鹅湖小矣,状如一块晶莹剔透的鹅肫般翠玉,清亮亮地横亘在无锡东南最边界,接望虞河通太湖水,面积不到6平方公里,乃典型浅水淡水湖。浅水俗称为荡,“肫”、“真”吴语谐音,故亦名鹅真荡。荡口镇正处在荡南口子上,名符其实。自古以水而成埠。相传晋代荡口就形成了集镇,谓之“丁村”,可见还不成规模。荡口镇的兴起得益于华氏第十世传人,此公字公恺,号贞固,于明初为避乱携华族一支迁徙,看中荡口水路通达,土地肥沃,惊喜之余率族落脚生根,繁衍生息,筑堤垦田,耕种稻麦,纺纱织布,开肆经业,儒、商并举,遂把荡口发展成为江南闻名的商埠重镇。所谓“小苏州”、“银荡口”之誉,正是彼时繁华鼎盛景象之写照。这段历史大概可以推算到清咸丰前期,应该是荡口华氏家族的创业阶段,有两点可以为证。一是荡口现存的华氏始迁祖祠楠木厅,据文物考证属清初所建,距今约有300余年。这座完全以楠木结构的三间大厅乃是当年的正厅,一个个落地木柱就有一人抱粗,至今完好无损,而整个的祖祠当年共有三千多平方米面积。由此可以想象当年华氏家族的富贵气派。另是荡口的义田义庄义学。史载:第二十二世华进思,累积致富,拥有土地2200亩,乾隆八年“独置义田一千三百四十亩赡族”;“明时锡地有华氏义庄及吴氏义庄,后废。近鹅湖华氏创行之,踵者遂十数家”;华氏家族在镇上设有华氏义塾,有学田200多亩,钱若干存典生息,专门供“给贞固支无力读书及艰于应试者”。现在荡口仍保存有四处义庄老屋,那四进四出、正厅楠木、一处2500平方的面积,可见义田义庄义学当年的规模。遥想当年,驾一叶乌蓬帆船从太湖进望虞河入鹅湖,饱览一路水光波影、两岸麦黄稻绿,再沿着镇中清流小港蜿蜒摇进荡口,眼睛突然一亮。只见一街错落有致的房屋皆青砖黑瓦、耸檐翘角,雕花门窗,充分体现着明清建筑的独特风格。那沿港而筑开门买卖的店铺却是短墙响板,店不大但货物齐全,不但有稻米、棉花、湖鲜等土货,还有布匹、农具、器具等手工业产品,当时的荡口缣布已是名牌产品了。远道的客商,本地的乡民,长衣短打混杂地在街中青石板路上穿梭而行,从店堂中进出。祠堂里香火缭绕,坊间纺织
“机声相杂”,义学里孩童读书声稚嫩清脆。港边女人们在洗衣淘米,和停泊的船上水手们说笑;港中缓缓摇过的欸乃桨声伴着船娘款款的吴歌在水面荡漾……这是一幅江南风俗画,也是一支水乡悠情曲。鹅湖水之灵秀,荡口地之富庶,给荡口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史载明清两朝这里就出过进士37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民间传说。三公祠可见一斑。三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是明翰林院任侍读学士华察为纪念名宦巡按苏松监察御史孙慎、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翁大立、无锡知县王其勤所建的生祠。内存碑刻数块及步弓石刻一块,详细记载了明嘉靖年间孙、翁、王三公丈量土地,清厘田赋的经过,那块步弓石是当时为丈量土地而刻的标准工具。“于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这次的丈量之举,实乃明代全国各地丈量田亩之缩影,也是明代赋税改革的前兆,难怪得到当时民众的拥护,建三公生祠,岁岁致祭,香火至今不断。那块镶砌在院墙中的步弓石成为了珍贵文物。真正使荡口史册熠熠生辉的是诞生了一批在当时与“科举入仕”相违,却以“格致学问”、

荡口史话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琥珀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2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