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胡晓光:“相”义揣测word版本.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胡晓光:“相”义揣

“相”义揣测
胡晓光
中的有相唯识观与无相唯识观也是区 中观系中的应成中观与自续中观同样
相”这个范畴在佛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概念,可以说,佛 学中各种学派分歧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对“相”义的不同诠 释所致。如大乘佛学中的中观系与唯识系的区别,就在于对
“相”不同态度。唯识系
别于“相”的不同观点 是在“相”义的理解上产生的分歧,因而方法上就迥然有异。
本文不做知识性的考古,也不作文本性的辩证,本文仅从基本命 题及其固有的内在逻辑性推理认知。我的研究是“结论后之研究”。
既肯定基本命题为逻辑前提,也是定案。我的研究是澄明认知过程, 不是另有新感觉、新观念。佛学研究就是如此,根本不存在发展问 题。在历史上佛学有过递嬗过程,则无发展现象,当然在历史上不同 的佛学观是屡见不鲜的,标新立异者多焉,然而这不是佛学命题的发 展性张力所致,而是异化性所然。“异化”是外在性的解释异化,不 是内在性的发展。发展概念是一个历史性范畴,而佛学是亘古不变的 常道,故无变化所言。因而佛学是无发展的。这一点与世间相大有区 别,然而这正是佛学的一大特质之所在。佛学史就是对佛理的不断解 释史。解释工作是有结论和前提的。解释性研究就是内涵性演绎。
佛学研究的演绎解释是内涵的多方法多形式的表诠,但其实质是 一致的。佛学的解释原则是“信仰的理性”与“理性的信仰”的统 一,它的“结论后之研究”就是公理的解析,结论就是信仰之前提, 前提又是反思认知的直接性对象。笔者的研究方法与态度就是按照这 种方针的具体实践。
“相”梵文是laksana,现代学者有时译为“定义",有时译为 “决定”。“相”有能界定义。“相”这个范畴内义十分深广。可以
说,“相”有表诠一切法之义,也可以说“一切法就是所知的相”。 法者,有轨持义。有特质、有特征、有规律、有自性,就是法。而轨 持义就是法的定义及决定性,也就是“相”。“相”侧重于“所 知”,唯识学认为“相由想生”,相有能界定义,其实本义是更侧重 于“能知”,唯识学主要就在于从“能相”上建立自宗。《大乘入楞 伽经•刹那品》中云“此中相者,为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 相”。《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中云“一切有为诸法皆具有生相、住 相、异相、灭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中云“一切法有总相、别 相二种,总括而言无常等为总相,分别而言,则地为坚相、火为热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乃至色等之形状各别,而皆有其特殊之相。”又云“诸法之相 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及 依相等十相之别。"《十地经论》中则举出总相、别相、同相、异 相、成相、坏相等六相。《大乘起信论》把“相”当成真如三大之 一,所谓体大、用大、相大。彼论云“此中相大是指真如自体,有大 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等功德之义,固称为相大”,又分别相 有“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有无俱相、一相、异相、非一 相、非异相、一异俱相等”。近代佛学大师太虚长老在《法相唯识 学》中将“相”分为三种,一是相貌之相,二是义相之相,三是体相 之相。如上这些论“相”都是基于“所相”所言,所相能够体现
“相”,但不能“生成”相,唯识学的“相由想生”,是从“能相” 上揭示“相”的“生成原理”。所相属于法相学,能相属于唯识学, 法

胡晓光:“相”义揣测word版本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