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划直和整改大运河的关键工程是将旧运河的中段东移到今山东境内,再就是修通京、津地区的河道, 以直达大都。在漫长的运河通道上, 各段地势高下等等不一, 因而, 出于利用、调节水源的需要,必须建立、改善坝闸体制,元代在这些方面做了一定贡献或有益的尝试。旧运河的残破按隋唐以来的惯例, 北上船只入淮后, 应向西南达盱眙, 再折向西北, 由通济水( 汴水) 抵开封。然而,宋、金之际, 黄河屡次于河南决口, 下游剧烈变迁, 形成所谓黄河“夺淮入海”的局面: 宋时汴水于开封西北的汴口入黄河, 黄河则由此折向东北, 从山东入海。改道了的金代黄河走向是, 从河阴( 今河南荥阳东北) 附近转东北入河南汲县, 东向入山东西境后, 折向东南, 经江苏徐州、宿迁、泗阳、清江, 东向入海。到了元代, 河南与山东之间的一段黄河进一步南移: 从河阴向东, 历开封北, 转向东南, 经河南杞县后达徐州( 下与金代同)。“夺淮入海”的交结点在今清江市之北;元初漕粮经达的所谓“中滦旱站”,经黄河南移后,正处于黄河北岸。这是宋、金、蒙元之际河道的重要变化之一。河道的另一重要变迁是汴水的湮涸。宋、金、蒙元之际, 兵连祸结, 战乱频仍, 漕渠亦遭厄运。北宋徽、钦二宗时期, 运河已逐渐失去原有作用; 靖康年间, 金人南下, 汴京被围, 漕运中绝, 汴水“堤岸失防, 汴流久绝”,“塞久不合, 干涸月余”①。金与南宋中分南北达数十年, 隋唐以来的大运河被拦腰切断, 这样, 到乾道年间, 南宋使臣北上, 沿途见旧汴水“河益堙塞, 几与岸平, 车马皆在其中, 亦有作屋其上”,“汴河底多种麦”②, 已是一派残败景象。所以, 元代首次漕运的船只进入清江, 亦即“夺淮入海”的交结点后, 即逆改道后的黄河( 原淮河河道) 西行, 至江苏宿迁、徐州后继续西进,达“中滦旱站”,再陆运一百八十里到淇门(今河南汲县东北淇河与卫河交结处) ,进入御河(今卫河) ,最后接运至大都。上述航道迂回曲折、水陆转运, 诸多不便。南宋灭亡后, 寻求南北径直、便捷的漕路提上了日程,至元十二年,考察江淮至大都河道状况的郭守敬认为,“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 可以通漕”①, 于是, 在试行多渠道运输的同时, 元廷逐步于山东西部大力兴举了开挖新漕渠、划直南北大运河的工程。①邓肃:《辞免除左正言第十六札子》,《栟榈先生文集》卷十二。②楼钥:《北行日录》卷下,《攻媿集》卷十一。①《元史》卷六四《河渠志》一。本篇所叙内容凡未另注出处者,多见于下面两种材料:(一)《元史》卷六四至六六《河渠志》一至三;(二)《经世大典·海运篇》,见于《永乐大典》卷一五九四九、一五九五○(含卷一五九五○中的《苏州志》)。②《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济州河》条混载有胶莱河的内容,今据诸籍订正。山东西部的运河分两段进行。第一是开挖济州河。开挖济州河的最初动因, 可能是为了受纳“济宁等处田土子粒”,以供皇家充作“酒材”之用。从事这项专业生产的屯田,直属于宣徽院“尚珍署”, 因此, 工程的主持者为知尚膳院( 宣徽院前身)事、宁夏人来阿八赤。这时的开凿, 由于工程尚未完全与旨在沟通南北漕运的整体需要相联系, 所以工程规模可能不大。至元十八年年底, 元廷又派奥鲁赤、刘都水及“精算数者”一人, 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开凿, 二十年初步完工。济州河引汶水、泗水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