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总是呈上升趋势,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气候,降水和人类经营方式有联系。使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时缓时剧。这又与下游河道的防治有密切关系。总的情况是宋金以后,决溢改道加剧,据粗略统计,鉴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历史记载的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黄河未筑堤防,平原地区的河道无约束,漫流改徙无定。影响华北平原地区人类生活。
《禹贡》、《山海经》(北山经)所记大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至今河北深县别流为二支。
(1)《山经》所载大河继续北流至雄县西南,与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相会,折东经霸县,天津以南入海,;
(2)《禹贡》所记载大河由深县向东北,穿过平原中部,经武强、献县、青县入海。
(3)在战国以前,还有一条被《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大河故道,系经浚县、濮阳、大名、平原、黄骅曲折入海。
当黄河冲出黄土高原之后,其夹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平原地区逐渐沉积,形成了华北地区广袤硕大的洪积、冲积扇型平原,黄河筑堤以前,在这个平原上漫流不定。因受到山东泰山山脉的顶推,黄河下游有时向东北方向流入渤海,有时转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海,分别形成东北方面的黄海平原和东南方面的黄淮平原。
黄河北流的位置受太行山前断裂构造的制约,也受到发源于太行山的诸条自然河流下游冲积扇的影响,在冲积扇缘和大河自然堤之间形成凹陷洼地,常年积水而成湖泊。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此阶段特点是黄河初筑堤防,河道抗洪能力较强,不易决口,但当时两岸堤防间的距离太宽,达50汉里。黄河主河道在堤内摆荡,以致淤高,形成曲流。西汉文帝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决流改道,秦、汉时期屯田朔方、河西,向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大量移民垦殖,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同时,这一时期正值自然气候转暖湿,雨水较多,这两方面是西汉河患加剧的原因所在。
发生改道决流的地段主要在今河北、山东交界地区。东北决的分流河道入渤海,南决则夺泗、淮水入黄海。
王莽专权时期,黄河在魏郡元城(大名东)决口东流,王莽以河水东流可使其祖坟不受威胁为由,不主张堵口,使黄河漫流一直延续60年之久。因西汉大河故道在以后相当长时间还保持着河形,故历史书中有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的两个名称。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东汉明帝永平12~13年(69~70)王景治河,根据王莽时决河冲出的大河溜势,随地形高下,勘测了一条从河南荥阳至千乘海口的新河道,修筑堤防水门,新河自长寿津与西汉大河别流,史称:东汉大河。此后大约800年间黄河下游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未发生大改道。
过去一直将功绩归于王景,其实主要原因是从东汉以后,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土地退耕还牧,植被复苏,水土流失减弱。下游河道泥沙游 也响应减少。其次是当时黄河下游筑堤以后,河道顺直东流,有利于河水冲刷,延缓堆积;再次是当时下游道两岸还有不少支流和湖泊可以分洪。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幻影
  • 文件大小1.19 MB
  • 时间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