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文摘要
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孤独面对苦难与死亡时所承受的一切。《活着》中的死亡所带来的悲剧是丰富的,其中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但是最重要的是反映出了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沉重的悲剧感。正是这种潜在的社会历史所带来的悲剧成分使得作品意蕴更加深刻,极具探索价值。本文拟通过探析小说主人公福贵在极度苦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力,来分析支撑他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无奈与顺从,亲人间互相关怀的温情,以及深厚的家庭情结。福贵的生存状态也侧面反映出了当代很多社会底层人群所面对的一切,是当下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关键词:余华活着悲剧人物美德叙事艺术
目录
引言 1
一、《活着》悲剧性的体现 1
(一)生存状态的揭示 1
(二)“贫困无序”的生活环境 2
(三)个体生命意识的缺失 3
二、人伦美德的渲染与悲剧性之关系 5
(一)温情美德对悲剧的衬托 5
(二)《活着》对人物美德的表现 5
(三)悲剧主人公美德的中国伦理色彩 6
三、《活着》中悲剧的叙事策略 7
(一)突转与苦难 7
(二)叙述距离 8
(三)象征手法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
引言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觉内心沉重的小说。福贵的命运就像一场戏剧:从富裕家庭的公子哥儿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又七次经历家人不断死去的悲剧。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述说着主人公一生的故事。而这种冰冷的沉重就在这样在阅读中渗入读者的内心。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不断的展示在小说里。
一、《活着》悲剧性的体现
(一)生存状态的揭示
《活着》这部小说中,余华以福贵一生七次面对亲人的死亡向人们叙说“活着”的艰难,小说深刻地描述了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苦,他们生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个遭遇苦难与死亡的过程。余华在小说中所展示出来的一次次非正常死亡有着他自己一定的目的性,那就是通过死亡更好地衬托生存,直面人生各种死亡,并且能够关注人们活着的苦难状态。有人说,余华的死亡太过于艺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如此悲剧的事情。当我们一次次在“宿命论”中不去追究现实的悲剧制造者时,我们会发现死亡其实是人生不可克服的困境,只是有的时候些死亡免来得太早,他们本来都是不应该发生的。当余华把这些血淋淋的死亡悲剧展示给我们看时,我们才蓦然发现,这些都是中国底层社会真实的存在。
“死者有其天堂,生者有其寄托。让活着的人有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这是一个公民社会的基本责任。对于底层人民来说,虽然他们自身没有安全和尊重的诉求,但他们仍旧是一个公民,在公民社会里,其生命权应该得到必要的敬畏,而不是随意的践踏,甚至剥夺。但遗憾的是,无数意外伤亡事故的事实,让我们看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这些人,生命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余华:《活着》,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由低到高分为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福贵、许三观这些民间的小人物,他们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连最基本的吃饭、医疗这些最低生理需要都无法满足,对他们来说安全和尊重就更是奢望。身处社会底层生存的他们在苦难面前显得特别渺小,以至于苦难来临时毫无招架之力。他们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而且还要时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承受着死亡的打击,他们的生存交缠着生与死的纠结,活着是对苦难与死亡的见证。
(二)“贫困无序”的生活环境
每个人对待苦难、死亡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余华的父母是医生,在他特殊的成长环境里,余华对苦难、死亡有了自己的理解,并且融入在小说中。在余华的《最初的岁月》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
那个时候我一放学就是去医院,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游来荡去的,一直到吃饭。我对从手术室里提出的一桶桶血肉的东西已经****以为常了……【1】《中国作家网》余华生平年表,1967年8岁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干脆搬到医院里住了,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那几年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听了不少……。【2】《中国作家网》余华生平年表,1971年12岁
可以说余华在那样的岁月里除了理解了死亡甚至看透了生命的苦难与死亡,听着因为失去至亲而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成长,看淡了这一切。死亡对平常人来说是一定是充满不安与恐惧的,但是在余华的生命中,这一切是如此平常。所以,对待苦难、死亡,余华的感受和平常人是不一样的,他以自己一种独特的视角,冷静的姿态去解读死亡,就像福贵经历了亲人的七次死亡,但最后还是平淡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余华童年的特殊经历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在他的小说中

余华作品《活着》悲剧性新探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unde11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