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形式主义视野下的嵇康《声无哀乐论》之雅俗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形式主义视野下的嵇康《声无哀乐论》之雅俗观
【摘要】形式主义坚持文艺自主性,以作品为核心,注重作品的形式,强调审美价值,从形式主义的视野可知嵇康对雅乐俗乐主张关注作品本体研究,嵇康认为音乐没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内容,嵇康批判性地看音乐在后。这与雅乐自身“善”的特点有关。因此,在嵇康看来,音乐有善有恶,应追求音乐的本质,雅中有善,无关情感。
二、“俗乐观
有雅必有俗,俗乐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儒家学派对以郑卫之音为首的俗乐持批判态度,认为郑国卫国的声音迷惑君子,对此,嵇康对俗乐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但是嵇康没有完全否定俗乐,而是追求将俗乐取其精华。
(一)俗乐亡国
嵇康对俗乐亡国持批判态度,认为音乐对国家政治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嵇康说“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他认为郑声蛊惑人心,使人们沉溺于酒色享乐,因此他反对郑卫之音为代表的俗乐。
嵇康承认俗乐的美,认为俗乐本身是具有美的风格特点。嵇康说“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这是音乐俗乐自身内容的特性。儒家学派抵制俗乐,嵇康则首次提出对俗乐进行教导和剔除。强调平和的音乐,这种乐能使人们受之感染。因此,嵇康批判性地接受俗乐是美的,并提出俗乐需要加以引导和剔除,享受音乐的语言形态,要批判性的看待俗乐,正确的欣赏俗乐,更多的关注音乐本身。
(二)悲音哀以思
嵇康认为哀的情感是首先发自于人的内心的,与悲音无关。嵇康说“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说明哀是对悲音作出的反映,过于哀伤以至流泪,也是一种人作出的情感反映,而与音乐本体无关。内心有了哀思的情绪,听到悲音后,就觉得达到了共鸣的境界,实际上只是完成了个人的情感宣泄,音乐满足了人的情感心理需求。
因此,嵇康认为哀思是存在人内心的,与音乐本体没有关系,悲音只是一种音乐风格形式。人必然是有一定情感积累和经验的,哀思的情感早先存留于心中,听到悲音后,作出心理反映,达到了情感共鸣,但这与音乐本体没有关系。
三、雅俗之“和”
雅俗之争素来已有,儒家学派将“郑声***”观点和现象无限放大,给人们留下刻板印象,而嵇康从雅乐俗乐中真正关注到音乐本体“和”。
(一)“音声有自然之和”
嵇康提倡音乐的“自然之和”。嵇康说“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音乐本身有自然之和的特点,与人的情感没有关系,平和的音乐风格通过管弦得以表现出来。
嵇康认为雅乐俗乐是顺应天地自然之和的。嵇康说“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音乐的制作时顺应着天地万物平和,雅乐俗乐的存在如同天地平和自然的存在于世间一样,这与音乐本体“和”有关。声音的和谐组织,是人们情感所需要的,古人知道个人的情感不可以放纵而自由泛滥,应加以节制。
(二)本体之和
嵇康主张音乐本体之和。嵇康说“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这说明音乐的本体是“和”,声音能够和谐地组织协调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的音乐是能够深刻感动人的,这归咎于音乐本体的和谐。嵇康强调应该寄希望于平和的音乐,应该以平和的心,理,气,声四者相协调,进行制乐,这种乐能使人们受之感染,良好的风俗就自然而然的形成,嵇康注重音乐的“和”,从雅乐俗乐中追求音乐的和。
因此,嵇康注重雅乐俗乐平和的特点,没有过于

形式主义视野下的嵇康《声无哀乐论》之雅俗观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一点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