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河文化征文.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
黄河岸边的回忆
长清区文昌街道明德小学董付杰
我的家乡在长清区文昌街道沿黄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 .
黄河岸边的回忆
长清区文昌街道明德小学董付杰
我的家乡在长清区文昌街道沿黄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黄河从村西缓缓流过,滋润着这个小村庄。我从一九六七年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里,浑浊的黄河水哺育了我、养育了我,我在她的怀抱里玩耍、成长,不知不觉已年过半百。每逢周末我便喜欢去黄河岸边去走一走、看一看,仿佛去看望自家的一位长者,坐在岸边的石头上,望着哗哗的流水,心里会莫名地静谧,思绪时常会随着流淌的河水回到儿时……
儿时的家乡,在我的印象中并不美丽,倒也亲切。村内绿树环绕,有着数不清的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枣树,这些树木奉献了它们的叶、皮、花、果实供人们果腹。还记得小时候常跟着大人去捋柳叶、榆叶,采杨花、槐花,回家来用热水沏一沏,倒上作料,便是无污染的纯绿色食品了,味道极佳,也弥补了当时口粮的不足。这些树木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包括地里的不少野菜,如荠菜、面条菜等。小时候,一些小伙伴放学后经常会挎着篮子到坡里去挖野菜回家来吃。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虽然生活艰苦,过得还是蛮开心的。
村内最大的特点便是一家一户的房台了,那时的黄河由于多种原因经常会泛滥成灾,洪水会淹没村庄、田野,甚至颗粒不收,给老百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损失,老百姓便自发地去挖坑取土垫房台,然后将房子建在房台上,以避免洪水的侵袭。垫房台需要很多的土方,很多的时间和很多的体力,那时没有机械,需要人力、畜力一车一车地推,一车一车地垫,没有个一年半载的是完不成的,所以好多姑娘都不愿嫁到黄河边,黄河岸边一时光棍无数,大龄青年多有积压。垫台取土在村内形成了很多的大坑,由于夏季雨水和洪水的原因,便形成了很多的大水坑,我们这里叫“湾”。大湾是孩子们的最爱,冬季我们在里面滑冰,夏季我们在里面洗澡、游泳。夜晚,有时也有很多大人在里面,有男的、也有女的,毕竟那时的条件是有限的,但人们也都洗得津津有味。男孩子们大多是在那里学会游泳的。老师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着想,也是禁止游泳的。一旦被老师发现(洗过澡的用指甲在皮肤上一划便知),一顿严厉的惩罚便是避免不了的,即便这样,男孩子们照样义无反顾,毕竟天性使然。却也没听说有几个孩子淹死的。
我所经历的黄河泛滥(我们这里叫“上水”)只有1976年的那一次。那一年,我九岁,时间大约在九月份。一夜之间村庄、田野一片汪洋,庄稼还没来得及收,全淹了。人们用门板、檩条扎成木筏。也有用大瓮的(一种盛粮食的陶制器具),进行生产自救。那是还是大集体,一切财物归生产队所有,人们也都积极参与,没有或很少有往自家拿的,一旦被发现那将是很严重的事情。记得邻村的一个人就因为拿了集体的很少的一点东西,就被人用小船拉着到处游街。孩子们无法上学便到处跟着看热闹,哪里知道大人们因为受灾而内心的烦恼呢。也就在这期间,我们敬爱的领袖***主席他老人家与世长辞,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我清晰地记得大人们脸上悲伤的泪水和那无助的

黄河文化征文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zhuangzi1
  • 文件大小12 KB
  • 时间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