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道德经》第十章.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合,能无(守)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我以为大家的生命其实没有这么长,不过10年而已。因为,整个的小学6年的生活,本身都没有意义,都不过是手段,它有没有意义,就看能不能考个好初中,考上了,哈哈,乐一下子。接着中考,考上重点高中,初中三年就有意义,否则就没意义。考上了,哈哈,乐一下子。接着高考,苦上三年的日日夜夜,“三年不知肉味”,考完了,把书本都撕掉,来个“天女散花”,至于什么“十六岁的花季”啦,都不过是高考的工具,都
6
是扯淡。再哈哈,乐一下子。到了大学,再积累点数、考证,好找个好工作。找不上痛苦,找上了也痛苦。工作压抑,没意义,只是因为大家都羡慕这份工作,所以我自己骗自己,也假装有意义。为了在被给定的职业晋升阶梯中上升,获得“人生的意义”,装孙子。升上了,哈哈,乐一阵子;没升上,愁眉苦脸。回家再把压力传导给孩子,然后再逼着儿女继续玩这一套。然后子女大了,自己老了。然后回过神来看看自己的60岁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最美好的时代,不过就是“哈哈乐一阵子”的那几个瞬间。剩下的日子呢?都作为提炼“人生美好瞬间”剩下的渣滓被扔进下水道了。
当然,我们时代的这些状况,日常生活的功利化、工具化,都和时代的体制不合理有很大关系。但在这里,我不是要控诉这个时代,我只是要提请大家注意,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这种现象。这里的身体,绝不仅仅限于我们的身体本身,它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身体及其置身其中的处境。人生的意义,本来就是在这个身体置身其中的处境中生出的。深夜了,外面下起了雨,雨打梧桐的沙沙声,催人入睡,多美的梦境啊,可你为什么睡不着?渴了、饿了,有甘冽的泉水,和新麦子磨的面做出的馒头,你为什么喝不出水的鲜甜,吃不出新麦的馨香?
生活当然不仅仅是一些欲望的满足,还包括艰辛的劳作,想想前述作家马丽华的《走过西藏》,其中所描述的阿里地区的藏民生活,想想古代田园诗中的农家,其日常生活中一定不少艰辛,不少风险。但不管是喜也罢,忧也罢,其中的人们,总是沉入其中,不再追问人生的意义。置身其中的处境,联通的是大自然,是从来如此的社会环境,它给你提供了机会,也给你出了不少难题,生命就在这种挣扎中获得了意义。
6
当然了,还是有灵魂与处境的错位。古代人少一些,现代人则越来越多。对置身其中的处境不满,这也是生命的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魂魄与身体处境的分离,而只是意味着“营魄抱一”的另一种状态,那就是行动。我们想想看,耐心地打理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的人们,从来不怕麻烦,他们的人生乐趣,不限于结果,还包括整个过程。想想女人们是怎样不厌其烦地逛服装店的场景就明白了,她们不会把购物的旨趣仅仅寄托于“买到合适的衣服”本身,而还在于“逛”。同样道理,爱因斯坦的乐趣也不仅仅在于写出了“狭义相对论”,而还在于“思考”。整个过程中,没有“烦”。营魄始终是抱一的。
“载营魄抱一”的人,应该始终是“安”的。始终是回归其所安的。佛家讲打坐,静修,是动用一种既定的程序,回到“安”的状态。
看看儒家,《论语•先进》有个孔子与弟子的著名对话,孔子让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自言其志向,前面三个人,或者要找个国难当头的国家,挽狂澜于既倒;还有的致力于经济,还有的致力于外交礼乐。轮到曾子谈自己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结果孔子的评价是:“吾与点也。”【案:点,是曾子的字。这里表示孔子赞同曾子的志向。】猛的看起来,曾皙最不着调,没啥大志向,却最得孔子认同,这
7
就是因为曾皙生活的底色是安的。
实际上,这个调子,在庄子那里得到了最深的挖掘,就是所谓的“无何有之乡”。就是安于无为。
作为统治者来说,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为,就在于功利。回到我们刚才的回忆,当时代的问题,魂魄与身体的分离,直接地,是被功利的制度体系给逼迫出来的,而这个制度体系是谁给的?还是统治者。是统治者的功利心,有为而治。统治者营魄不能抱一,害得全天下人都不能营魄抱一。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这句话,三个关键词:专气、柔、婴儿。其字面意思是说,要把气运到极柔的地步,像婴儿一样。那么,专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至柔?婴儿的柔,又当什么讲?这个都不好理解。
《道德经》全书,除了本处以外,还有三处提到婴儿,一处是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另一处,是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还有一处,是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与赤子。”
赤子既是婴儿。我们常说“赤子之心”。那么,赤子之心是个什么“心”?第

《道德经》第十章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