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木棉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木棉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木棉Eibapentandra〔Linn.〕,原产于热带美洲和东印度群岛。目前,广泛引种于东南亚及非洲热带地区[1],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海南、广东、四川、贵州字穿插法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重复5次。
  
  用Exel统计软件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
  2结果与分析
  
  木棉褐斑病主要危害木棉叶片及茎秆,叶片发病初期,被侵染叶片首先表现为暗褐色小点〔图1-A〕,后期病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梨形甚至椭圆形的不规那么病斑,病斑边缘褐色至暗褐色,中间褐色,病健交界处带有明显黄色晕圈〔图1-B〕;发病严重时,中央组织坏死变脆或穿孔,或多个病斑结合成块,中间灰褐色腐烂,湿度大时,叶片外表出现橘黄色水珠〔图1-〕。茎秆初侵染表现为褐色小点,之后病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分布在外表,呈褐色或黑色。发病严重时,中央组织变黑,周围病斑结合在一起。
  
  在木棉发病叶片上,初次别离共得到炭疽菌〔Baillus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spp.〕、弯孢霉菌〔urvulariaspp.〕、镰刀菌〔Fusariuspp.〕、多主棒孢霉〔rynespraassiila〕和2种未知菌等7種病原菌。采用温室盆栽苗菌饼接种方法,对别离得到的病原菌进展致病性测定。结果说明,盆栽木棉叶片在接种3d后,可看见接种部位出现褐色小病斑,并伴有扩散趋势〔图2-A〕。连续观察10d后,接种叶片病斑扩大,病健交界处出现明显黄色晕圈,并伴有叶片掉落现象。而用不带菌的空白培养基接种后仅出现针刺的机械损伤,呈现黑色小点,连续观察10d,接种部位无明显扩展〔图2-B〕。对显症部位再次进展取样别离,所得到的病原菌与接种病原一致。接种试验说明,别离的病原菌是木棉褐斑病的致病菌。
  
  通过对病原菌培养菌落形态、菌丝体特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形态进展显微观察,并查阅相关病原真菌形态描绘和分类文献资料,初步确认,引起木棉褐斑病的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Deuterytina〕、丝孢纲〔Hyphyetes〕、丝孢目〔Hyphyetales〕、暗色菌科〔Deatiaeae〕、棒孢属〔rynespra〕的多主棒孢霉〔rynespraassiila〕。
  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辐射状向四周平展生长,菌落舒展,边缘规那么,绒毛细发状,菌落培养初期颜色较浅,呈灰白色,后期逐渐变为灰褐色;菌丝体半透明、具分枝情况,初期无色,后期淡褐色。PDA培养基上培养的分生孢子梗直、细、长、稍弯或屈膝状,垂直着生于菌丝顶端,单生或分枝。分生孢子梗产孢处膨大,浅褐色至褐色。分生孢子孔出、单生或顶生,经别离培养后变长。传代培养2~3次后形态稳定,基部膨大,顶端钝圆,中后部分细长直或稍弯,多数呈棍棒状,,光滑成熟分生孢子3~5个隔膜。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见表1,病原菌菌丝在5~40℃不同温度条件下均可生长,

木棉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凹凸漫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