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关键词:心身疾病;认知评价;情绪调节;预防;康复[ 摘要] 心身疾病的发生有 4 个环节: 应激源、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病理生理反应。认知评价是第一道心理防线,受人格特征, 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情绪调节是第二道心理防线, 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线。他们使正常人具有抵抗应激源作用的影响。心身疾病的预防及康复即根据以上环节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应激源是指能够诱发心身疾病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躯体因素。应激源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 接受适当强度的应激源刺激, 如同抗体接受小量抗原作用一样,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警觉水平, 提供人的心理屏障和生理屏障的抗病能力, 而且能提高人的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 促进心身健康。过于强烈、突然和持久的应激源, 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构成对心身疾病的易患状态。在社会生活中,挫折是引发心理冲突的重要诱因,特 2 别是重大生活事件, 如战争、重大事故、灾难和突发事件等。美国心理学家 Holmes1973 年通过对 5000 多份病例调查, 收集了大量与应激有关的一般生活事件条目, 并制定了“社会再适应等级量表”和“生活变动单位”。研究发现, 年生活变动单位不超过 150 单位时, 预示来年可能健康; 累积在 150 ~ 300 个单位, 预示来年有 50 %的可能患心身疾病; 累积超过 300 个单位, 预示来年有 70 %的可能患病。心理性应激源是人们头脑中不切实际的预期、凶事预感, 对工作压力的主观体验, 个体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冲突, 以及在满足基本需要和愿望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挫折等。心理性应激源的特点是,缺乏外界应激刺激或足够信息,凭个人想象构造出“危机”或心理冲突;其强度与人格特征、生活价值观、家庭稳定性、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物理和微生物刺激除引起躯体生理和生化变化外,同时也会产生心理反应。 1 心身疾病的防御机制 第一道心理防线:认知评价认知和评价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心理活动, 认知是接受信息, 评价是对信息的性质作判断。与躯体性疾病过程不同, 心理社会因素能否致病, 认知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心身疾病发病中有“扳机”样效应; 而积极的评价则可使生活事件成为激励人奋发向 3 上的动力。有许多因素影响认知评价过程。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证实,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 Friedma n 等在 A 型性格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研究中发现, 多数冠心病患者发病之前均表现出特殊的性格特征: 雄心勃勃、做事认真、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固执已见、急于求成、有敌意感,称A 型性格; 与此相反的是 B 型性格。癌症患者则常将不愉快的体验指向自身, 表现出忧郁、失望、易悲哀、情感表达贫乏和情绪压抑等性格特征。一般认为, 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发病产生影响, 是因为病人常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疾病, 并建立了对特殊应激的反应模式。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转归都可能不同。应付策略:陷入危机情境的人,有人能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 有的人则采取自罪或自责、自伤、甚至***等行为方式。个体采取的应付策略, 与其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 具有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特征的人, 其应付策略的有效性明显低于外向伴情绪稳定特征的人。苗丹民等在一项关于军校大学生应激应付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中发现,应付策略无效将导致身心健康水平下降; 应付策略有效与否有着重要的人格结构基础; 应付策略的失败, 将主要导致强迫、 4 焦虑和恐怖的负性情绪发生。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得他人或团体支持, 即个体与他人或团体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不但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 也改善了个体应激适应和应付能力。有人研究了 4653 例***社会支持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发现社会支持能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客观的、实际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心理或情感上的体验, 如个体在社会中感受到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其特点是,不同群体对社会支持主体的需求不同, 如对战士来说, 来自排长或连长的支持和鼓励, 比来自一般战友显得更为重要; 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提供的支持形式在不同情景下作用不同,如同学提供的支持对处理家庭问题不如对非家庭问题有效; 个体对不同支持主体给予支持的理解不同。生活经历:同一类的生活事件发生次数越多,心理应激的强度越低,这是个体积累了多种适应和应付能力的结果。 第二道心理防线:情绪调节一般来说,积极的认 5 知评价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同样消极的认知评价将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既使不良的社会刺激引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ihuai108
  • 文件大小79 KB
  • 时间201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