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 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 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 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 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 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或手术治疗, 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 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 但在针刺方法, 诊断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 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 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 传统针灸治疗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 陈杰等[1] 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 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 复溜施以补法, 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 避免用力过大。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 %。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 两者相伍谓之四关, 能通关开窍, 镇静解痉, 疏风理血; 复溜为肾经母穴, 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 配泻风池, 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唐燕萍[2] 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 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 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 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 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加背俞穴。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 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 分深, 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 不做手法, 留针 10 分钟; 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此病虽属难治之症, 但邪在络不在经, 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 结合三法之特长, 三针齐下, 浅浅刺入, 故可散在络之邪。结合用行气法针刺远端穴位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功能,健脾补虚;筋会阳陵泉, 配合百会调神解痉; 又跷脉司眼睑开合, 阳跷主动, 申脉通阳跷, 刺之可止眼睑膶动, 合谷与外关交替针刺, 以上诸穴合用, 使气至病所, 气至而有效, 达到调整整体阴阳平衡, 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所以用多针浅刺法和行气法结合治疗此病,疗效较好。 特殊针法 鞠诣然[3] 采用患处悬针、远端透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悬针透针法并用治疗面肌痉挛, 取患处局部阳明经穴位为主, 如四白、巨髎、迎香、口禾髎、地仓、颊车、大迎等,并配以患侧下关、颧髎、太阳、翳风、风池等穴。对患处局部的阳明经穴用轻快手法, 进针动作迅速轻灵、浅刺入皮下部位后即不再行任何手法, 此种方式由于针尖仅到达皮下, 往往使大部分针体在外呈悬挂状态,甚至外观似有摇摇欲坠之感,故以“悬针法”名之。其次,在远端取合谷透后溪、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绝骨、太冲透涌泉等,均用透刺方法,留针期间不用任何手法。治疗效果满意,其中治愈( 停止治疗 2 个月后仍无症状) 17例; 好转( 停止治疗两个月后发作次数明显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