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被害人的心理演变.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论被害人的心理演变【内容提要】对被害人的研究是对社会犯罪现象的一个研究角度,犯罪与被害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 二者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 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研究被害人的心理演变, 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 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对被害人的研究也是其中之一。被害人学兴起于 20 世纪 20 年代, 我国则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有学者研究被害人学。无论是犯罪还是被害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 他们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被害人的心理演变, 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 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一、被害人在被害前的心理特征(一) 防范意识欠缺而具被害倾向被害的产生,与被害人的防范意识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犯罪人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他们大多要预先对被害人进行周密的调查,即“踩点”,甚至会等到熟知被害人的生 2 活规律和脾气秉性后,才对他们惦记已久的目标大胆出手, 决不会贸然从事。目前许多犯罪案例都表现出犯罪的智能型的特点,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大多要对受害人进行调查和分析, 找到自己容易入手的缺口。同时我们在众多的犯罪案例中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些特点: 被害人说了或者做了某些事情而促使犯罪人去犯罪; 被害人对他人采取犯罪手段; 被害人因故意或过失把自己置于危险情景之中; 由于个人的个性特点、社会地位或进入被害危险情境之中使自己成为被害; 在参与犯罪中成为被害; 被害人本身有违法行为使犯罪人产生侵害行为并自感安全; 被害人显露出富裕吸引犯罪人。这些特点成为被害倾向,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 可以认为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某些被害倾向“促成”的。(二)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是犯罪发生的作用原理( 注:我国有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 “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人际关系是犯罪发生的作用原理”。详见郭建安主编的《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0 页以下。) 1. 个性特征是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际间的相互吸引,如相互感知和理解, 个人喜好等;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如距离的远近, 相互交往的频率。对很多刑事案件的分析发现, 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 正是在双方的不断接 3 触和交往中由于个性特征的差异和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因素产生了矛盾, 矛盾未能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处理, 最终导致矛盾激化而引发犯罪。因此, 在认识犯罪事件发生的内在根源时, 可以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个性基础、角色基础等方面去分析。 2. 情感是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人际冲突的内心起因被害人与犯罪人双方的人际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之上的, 双方关系的持续过程中, 无论之前的相互情感的喜恶程度怎样, 在犯罪时一般都转化为双方相互敌视或一方对另一方的敌视, 这几乎可以说是熟人之间发生暴力犯罪的普遍规律。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考察, 由于犯罪人的情感障碍, 如情感亢奋、抑郁或病理性***等原因, 会导致其意志失控, 进而实施犯罪。因此, 研究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内心情感变化,对于把握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互动关

论被害人的心理演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ihuai54
  • 文件大小79 KB
  • 时间201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