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送礼”行为看中西方面子观差异.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送礼”行为看中西方面子观差异
高天枢 彭又新 摘要: “送礼”行为,这一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俗,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貌原则,面子观。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不同的“送礼”方式,找出面子观差异的根源,得出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动前往往会有个“想象演****的过程――假想自己的行动会在对方心目中留下何种形象及引发怎样的评价,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送礼”,人情交往中必须要脸――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形象,同时还要讲面子――使对方对自己的这种形象作出正面的评价。除此以外,中国是一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国人的“送礼”行为,往往也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人情投资。通过提前的“送礼”行为,沟通好人际关系,为在以后的交往中,争到面子,要到脸,从而达到预想的目的。
在西方国家,有时人们并不确定在诸如圣诞节、生日庆典、结婚典礼等场合应送什么礼物好,于是便询问受礼者想要什么。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受礼者知道对方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明白提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否则,可以告诉对方一个笼统“受方”的礼品范围,诸如厨房用品、装饰用品等,由送礼人决定具体送什么。因此在西方社会中,“送礼”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对“受方”的喜爱,并非十分关乎自己的面子,以及礼物的价格。他们更在乎的是“送礼”这一行为所表达的情谊,想让对方通过接收礼物这一行为而感到幸福。

四、产生差异的根源

中国“面子”文化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因此,中国人特别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礼”确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因此,人际交往中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礼”被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这种“礼”如同一种无形的宗教,渗入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潜意识。“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中国人的“卑己尊人”,通过抑己、贬己的形式来表达自谦。自古以来,谦虚是一项公认的美德,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之一。这种重礼仪,尚谦虚,多委婉,尊他人,讲面子的礼貌准则,逐渐发展成一种社会规约和道德规范,进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整套表达礼仪、礼貌的语言,产生了一系列谦辞、敬语,如谦辞“见笑”、“献丑”、“寒舍”;敬语“请问”、“劳驾”、“贵姓”、“费心”等。
中国社会是一个以民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因此它是一个以群体为重要取向的社会。长期以来,人们以群体、集体利益为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在这个大前提下,个人好比是一个“螺丝钉”,好比“孺子牛”,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个人利益可以忽略;为集体,为他人,个人可以忍辱负重,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由“卑己尊人”而衍生出来的礼貌行为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的。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形式上可能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人也开始学会追求自我,逐渐懂得“个人”的涵义,但是在一个民族大的文化氛围下,千百年来所传承的“礼”,以及礼貌原则,并不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发生质的变化。
西方文明源于“罪恶感”。“罪恶感”不

从“送礼”行为看中西方面子观差异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