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中国艺术的创作过程.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试论中国艺术的创作过程 】是由【金钏】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试论中国艺术的创作过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试论中国艺术的创作过程
刘朝辉陈群摘要:本文从不同时代、不同理论举例说明了中国艺术发展深化的三个步骤,它既存在于个体对艺术的认识发展的小过程,又存在于艺术发展的大过程。
关键词:意象形象意境主观客观
古老的艺术与年轻的艺术美学,有着太多的难解之谜,人们不断的使用概念去揭示谜底,又不断的被自己所创造的概念所迷惑。
传统哲学把人们的认知和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大部分,并分别从哲学、美学、伦理学来进行研究。三者都属于人对世界的感知。从艺术发生学角度来讲,艺术的感知是与人类起源同步的。我认为意象、形象、意境三者恰恰分别属于这三个范畴。是艺术产生要经过的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这三个步骤。
换句话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态进行体验,产生一个笼统的知觉即意象。续而对该直觉进行主客观的构思产生艺术形象,最后创作出具有群体主观再创造功能的艺术传达即意境。正如,郑板桥画竹,先是“眼中之竹”,后为“胸中之竹”,从而得到“纸上之竹”。
因此,得出三者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三个步骤,也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的过程,同时,也可发现艺术创作萌芽时期创作者多注重的是意象,艺术创作酝酿时期多注重的是形象,艺术创作成熟期多注重的是意境。小而言之,我们在艺术学****中遵循的是这个规律,即由象形到传神的转变。如,我们学****绘画。就是先进行画象、画准的客观造型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融入自己对艺术理解的风格培养。大而言之,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发展也遵循此道。如:国画中先有写实重形的工笔画后有重意的写意画……及至今日初具规模的新文人画派等,正是走的象一似一似与不似的发展方向。西方也是如此,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越来越削减形的理性部分,越来越重视精神意境的感性部分。
下面我们来进入不同时代、不同理论结合实例来分别加以论证。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三个概念。
首先,什么是意象?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审美概念。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由形象加心意而生成的知觉。也是主观心灵和客观世界的第一次感知上的接触。它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内在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内部有意韵的感性世界。既不是单纯的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单纯的主观心灵的表现。是人心化的景物,是“人心营构之象”(张学诚:内篇一)。晋代的王弼在<周易?明象)中进一步提出“得意而忘象”的命题。他认为象是表意的工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完整地提出。他说:“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思是说,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作者能够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正像见解独到的工匠,凭借意象来进行创作,这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安排篇章结构的重要开端。刘勰所谓“意象”,显然是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
那么,形象又是什么?这似乎是成了美学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题。仅从字面上看,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形象”这个词由来已久。但由于人们对形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关于形象到底是什么也就模糊起来了。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其含义又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在此暂理解成是指被感知的客观存在事物的在主观意识中的态状,它存在于自然:社会和精神的总体关系中,不可于“形状”混淆。形象是和人类的文明相伴生的。形象的历史内涵是在人的社会实践和意识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早在先秦时代就提出来了。:“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及事物包含的意义。可见,形象是美的载体,是艺术的本体,也是现实世界的存在方式。这如我们常说的“自然的是不美的,美的都不是自然的”,美是因为被我们感知才生成的。而这个过程中意象的产生是审美产生的重要一环。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通常是指主体情意与客体对象融会,再被外界群体主观感知。体现在作品中则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幻象空问。意境的概念在六朝时萌芽,在盛唐诗中诞生,又在宋明清中国诗学理论的长河中发展,乃至成型。中国画中的引诗入画(以诗点画)、画中有诗,突出的说明了意境的重要性。始见于唐诗。诗人王昌龄在提出:“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是指通过“意象”的深化而构成的心境应合,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隋唐时期,张瑾就在他的中,将书家作品分为神、妙、能三等。荆浩在提出神、妙、奇、巧的分等之说,朱竟玄在<唐朝名画录)也提出了“逸品”的概念。分等的依据就是看创作者重形、重象、还是重境。此外还有张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皎然的“取景”之说的等等。到了宋代对于意境追求成了艺术创作者的最高境界,如苏东坡的“纸上之竹”论等等。及至近现代,白石先生的“妙在似于不似之间”,黄宾虹的“以不似之似为真似”,都是对意境的追求。最有代表性的应是严羽在中日:“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盲尽而意无穷”可以说是对意境最精彩的描述了。众所周知,生理有残象完形的作用,而意境从心理角度也有相同功效。它利用的是人们的自身经验****惯等主观能动性的完形过程,又叫超合能力。例如清代布颜图讲美人的画法曾说,画“美人绝世.……双眼美如水,十指美如春笋…。”不如“…如云,如雾,或者她临窗拂境之见到镜子里那半个人影”这样的美人才叫人浮想联翩,使每个人心中都生成一个符合自己审美观的景物,这就是意境。正如有些学者讲过的“有多少人读<红楼梦),就有多少个版本的”。可见,意到笔不到,育尽意不尽(言尽意始)是意境的核心。意境属于艺术欣赏过程中的艺术再创造。
于是我们得出。由意象产生的艺术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而意境又通过意象产生的艺术形象而得以升华和深化,进入更高一级的审美范畴。即意到神随,神随境出,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以上,只是我们从儒学角度进行的论述。另外,中国艺术中的意象、形象、意境理论,也可以从道学的从“有为”之美达到“无为”之美的哲理来窥其一斑。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分为二不是绝对的;合二而一也不是绝对的,只有将其在对立与统一的基础上来看,才能对中国艺术发展较全面认识。道家思想对事物的认识不仅包含一分为二,同时也包含合二而一,在此基础上还存在着一分为三及合三而一的哲学观,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与“形象”一分为二各自独立之美,“形象”与“意象”合二而一之美,以及“意境”的一分为三、合三而一的升华之美。同样,佛学也由对美强调“心识”,其原因是认为“境由心造”,因此而产生了“实有境无,境假识真”的意境论。总之,佛、道、儒是中国文化的背景,所以也势必有相应的人文意识形态,但无论从那个学派论证,此三者并不相悖,只是审美观念在艺术发展领域对其要求不同,三者成熟期也是递进而来。他们是艺术发展深化的三个步骤。它既存在于个体对艺术的认识的小过程,又存在于艺术发展的大过程。是时艺术发展产生中理性到感性,客观到主观的延伸。
注释:
[1]《新编美学辞典》,张锡坤,吉林人民出版社
[2]《中国艺术研究》,李研视,湖南美术出版社
[3]《艺术心理学大字典》,鲁枢等,湖北人民出版社
[4]《中国古代美学元论》,陶东风,百花文艺出版社
刘朝辉:男,1975年出生,山东人,华北科技学院讲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艺术管理,现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相关教学工作。
陈群,华北科技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
51376015

试论中国艺术的创作过程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金钏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