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蜡烛》教案锦集9篇.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蜡烛》教案锦集9篇 】是由【cjc20160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蜡烛》教案锦集9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蜡烛》教案锦集9篇
《蜡烛》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作品刻画了一位南
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透过
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
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
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
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
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
2、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句意思。:.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__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
三、粗略探究
1、读了__,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出来,在
小组中讨论。
2、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片段并朗读、分析。
3、老师总结:感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⑴题材感人:
战争、炮火、蜡烛、烛光等。
⑵事件感人::.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着特殊的意
义。
四、精细探究
1、教师指定探究问题:
⑴揣摩语句(课后第二题)。
⑵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3、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五、拓展延伸
透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六、布置作业
把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整理在练****本上。
《蜡烛》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__的主要内容,感受__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__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物象导入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
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__学****今天我们将学****br/>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__中“蜡烛”有何意义。)
二、内容感知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
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
能力,概括能力。)
三、语言品味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
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
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
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
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
的深厚情谊。)
四、延伸拓展
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蜡烛,它。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__学****br/>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
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
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
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
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
学生在课堂学****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
课后从物象、内容、情感三方面赏读《百合花》(茹志鹃)。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是借白净纯洁的“百合花”的意象来
表现中国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
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
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百合花。在题材、主题与写法上与蜡
烛一文都有相通之处,课外阅读既是巩固课堂教学,也是拓展训
练。)
《蜡烛》教案篇3
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
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
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
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
今天我们要学****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
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br/>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
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读懂大意。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
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__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
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
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
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
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
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
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
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
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
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
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
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
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
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
析)。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
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
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
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有什么作用?勾画了战后
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
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
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
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蜡烛》教案篇4:.
《蜡烛》以散__法构筑画面来显现作家的主观情绪。这类小
说同样离开了情节的框架,作家精心准备了一幅画面,画面可能
是一个人很短时间内的生活内容,透过画面,我们却可以看到他
一生的生活状态或心灵状态,体味出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情怀
和爱憎情感。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蜡烛》教案设计。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
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
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
儿就能知道这篇__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
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
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
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
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
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
理课后练****了。
3)、课后练****二。
4)、课后练****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
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
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
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
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
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
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红军战士
《蜡烛》教案篇5
目标定向:
,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
重点与难点:学****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
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
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
──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
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
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
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
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
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
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
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
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
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
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
喜烛,点在坟上。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
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
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
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生疑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水腋窝揣在

三、学****释疑
,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
写的?请找出__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
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
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
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
理由。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
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
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
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
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
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
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
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
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
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
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
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
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
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点难拨疑:
,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
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__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
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
人故事。
,把握__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
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
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
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
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五、反思学****br/>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
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
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
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
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六、迁移创新。
七、布置课外作业:基础训练
《蜡烛》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
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
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
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
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
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
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
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安排】
__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
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
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
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
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
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
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
写的?请找出__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
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
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
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
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
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
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
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
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
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
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
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
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
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
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
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
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
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
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4、根据课文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老
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
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
情。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老妇人的
性格特征与刻画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5、小结本课时教学:
布置思考题: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
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
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
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
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
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
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复****导入。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刻画老妇人的细节描写之处,并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然后交流这样写的
好处。
3、再找出刻画老妇人所用的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交流评价,看

4、引导讨论:
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__中有何作用?:.
__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
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5、小结课文教学,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见自读课本)。
《蜡烛》教案篇7
教学目标
,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感悟__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
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
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
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
《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概述课文内容。
,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
中的六要素吗?
,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
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
义呢?
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
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设置问题情景二:
课文中的老妇人,是__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
吗?
讨论明确: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
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
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
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
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
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发现__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尽量
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__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
动作“跪”.“爬”(各3).(6)
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
,同时也使我们为老
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
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

《蜡烛》教案锦集9篇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1.47 MB
  • 时间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