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密度电阻率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在垃圾填埋场环境修复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高密度电阻率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在垃圾填埋场环境修复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是由【麒麟才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密度电阻率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在垃圾填埋场环境修复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高密度电阻率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在垃圾填埋场环境修复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我国城镇化快速进程中,垃圾填埋场数量激增,伴随而来的渗漏污染大事频频发生,对人们生存环境造成了严峻的威逼,制约了城市进展。本次争论通过在四川省某垃圾填埋场开展的高密度电阻率法调查,归纳总结出了垃圾场主断面上电阻率特殊特征,再结合地质、钻孔资料综合解释验证,应用三维可视化分析技术,查明白垃圾场原址边界范围和垃圾场底部地质状况,其包括:岩石裂隙位置、含水裂开带,排查出了有建设施工隐患的不稳定地质体,为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治理及土地恢复开发再利用供应了牢靠的地球物理依据。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高密度电阻率法;三维可视化成像;裂隙及边界识别
1引言
垃圾填埋场是接受卫生填埋方式的垃圾集中堆放场地,由于成本低、卫生程度好在国内被广泛应用。早期建成的垃圾填埋场由于缺乏现代化垃圾分类处理的科学依据,存在着选址不合理、垃圾处理方法简洁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近年来垃圾填埋场渗透污染大事频发,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垃圾体渗漏污染地下水、垃圾堆填产生的沼气易燃易爆、垃圾填埋场场地土体蓬松和边坡失稳产生的次生地质灾难等[1-3]。本次争论的垃圾填埋场已经影响到城市的扩建和道路改造,制约了城市的进展。、成本低、样本大、信息丰富而连续、可实时动态监测地下水污染集中趋势等优点,可应用在垃圾填埋场及周边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工程建设风险评估中。利用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识别填埋后的垃圾场原址边界范围和垃圾场底部岩石裂隙位置、含水裂开带,排查出有建设施工隐患的不稳定地质体,为垃圾填埋场及其周边的环境修复治理及土地恢复开发再利用供应牢靠依据。
2
2垃圾填埋场概况
争论区内的垃圾填埋场始建于20世纪90年月,位于偏僻山沟的低凹地,已废弃数年,原垃圾场地范围内杂草丛生,垃圾堆体边界模糊。
岩沿沟谷走向具有不同程度的裂隙裂开带或节理密集带分布且存在透水层,在大气降雨的淋滤作用下,污染物渗入垃圾填埋场的底部,使得场区底部防渗处理不达标,存在地下水污染状况。在垃圾填埋场废弃以后,该区曾发生过垃圾堆体底部沼气爆炸大事,造成场地基岩土体疏松,存在着次生地质灾难隐患[3]。因此,对该垃圾填埋场及其周边的环境治理修复迫在眉睫。
4
垃圾填埋场四周山体呈"V型"山谷,地貌为侵蚀构造、低山地形,海拔高度在310~364m,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黏土层及砂岩、泥岩。构造较为发育,区内断裂由一组断层裂开带组成,该裂开带基本把握了沟谷的NE向展布特征。区内地下水赋存形式以裂隙潜水为主,第四系孔隙滞留水次之。已发觉其下游地下水有超标污染现象,初步确定上游垃圾场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沿山谷分布的断层裂隙带是污染溶液进行集中的重要通道。为查明该区地下垃圾渗漏通道分布,为防渗治理供应依据,接受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技术,在垃圾场拦护坝内自西向东依次布置了4条南北向剖面,即L1~L4;为查明垃圾填埋场横向界限自南至北布设两条东西向剖面,即L5~L6,其分布位置见图1(c)。
3高密度电阻率法有效性及采集装置

高密度电阻率法可高效地猎取地下介质电阻率沿垂向及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针对特定的工程地质问题[4],可通过合理地设置工作点距、排列长度等,对地下介质电阻率分布进行精细、高密度的探测[5-10],依据不同性质岩土体、不良地质体的电阻率差异,可以为岩土体分层、不良地质体划分供应地球物理依据。
4
高密度电法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1-13]:①岩土体分层,包括基覆界面、地层层面、风化层面等;②电性特殊体探测,特殊体包括断裂构造、构造裂开带、溶蚀裂开带、地窖等;③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探测。
相关期刊推举:《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双月刊)2004年创刊,主要刊登工程、环境地球物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重、磁、地震、电磁法、地质雷达、核磁共振等方法的应用新成果;工程勘察(尤其是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和环境勘察中的新技术新成果;GPS、GIS、RS技术应用新方法新领域;地球物理资料采集、资料处理和反演方面的新进展;以及适用于工程和环境领域的地球物理仪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争论区内地层岩性与电性特征(表1)表明,垃圾填埋物的电性特征与围岩(第四系覆土层、砂岩、泥岩)之间存在确定差异,即垃圾填埋物和土壤污染体的电阻率低于掩盖土层、下伏黏土(未被污染的黏土)和基岩的电阻率。这为开展高密度电阻率法供应了地球物理前提和条件,可以通过不同的电阻率特征来查明垃圾填埋物的赋存状态及结构特征[14,15]。
6

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系统由主机、多路电极转换器、电极系统3部分组成。多路电极转换器通过电缆把握电极系统各电极的供电与测量状态。主机通过通讯电缆、供电电缆向多路电极转换器发出工作指令,向电极供电并接收、存贮测量数据。高密度电法系统如图2所示。通过现场试验对比,当测区地形起伏较大时,温纳装置能完整地显示各地层,并且当对掩盖层进行厚度探测时,温纳装置结果最为精确。为达到最佳的调查效果,选用温纳装置进行探测。室内资料处理时接受RES2DINV自动迭代反演程序,其正演过程接受有限元法,反演接受光滑约束最小二乘反演技术。
4三维可视化成像

从电阻率反演拟断面(图3(a)~图3(c))可以看出,3条剖面上低电阻率特殊区均沿山坡地势自北至南呈条带串珠状展布,电阻率值表现为低阻特殊,电阻率值在10~20m之间,地表为垃圾及腐殖土积累;剖面中段由于填方作业,地表表现为中高阻的电性特征,中浅部为低阻特殊,过剖面钻孔成果表明,垃圾顶板埋深10m左右,底板埋深15~18m,其电性特征为明显的低阻特殊,这一特点表明剖面中段近似水平层状低阻层位为垃圾填埋所产生的特殊;坡地上的垃圾可能经过后期的运移、滚落,局部呈低阻,且由于地下水向低处汇聚,所以在坡地上垃圾填埋体的视电阻率幅值比平地上相对高。剖面南段低电阻率特殊为地表水田耕地所引起,施工期间应当留意开挖过程中避开垃圾污水向南渗漏污染农田。
6
剖面深部高阻特殊呈水平层状,推想是以砂岩为主的基岩,局部地段存在基岩薄弱区。该处电性特征表现为鞍状,视电阻率幅值相对下降,推想与基岩风化裂开有关,并具有明显的裂隙特征,需引起重视,以防止垃圾污染物向下游地下水系侵蚀污染。
依据在争论区内的6条剖面上圈定的特殊范围,在平面上勾绘了垃圾堆体的大致分布范围:垃圾堆体北侧宽约115m,中部范围有所加大,宽度约130m,沿L2线向南范围收窄(图4(d))。

通过现场实地踏勘测量垃圾堆体范围并结合争论区域近年遥感影像地貌变化特征,对争论区内南北向4条剖面和东西向2条剖面电阻率反演断面进行了综合三维可视化分析,分结果如下:
7
1)在L1~L4四条南北向剖面低电阻率特殊区边界范围确定了垃圾堆体南北边界范围和垃圾堆体的顶底板埋深。
2)在L5、L6两条东西向剖面低电阻率特殊区范围确定了垃圾堆体中心凹槽处东西向边界位置。
3)确定了该垃圾填埋场内原垃圾堆体的边界位置及顶、底板埋深厚度,其最薄处垃圾堆体厚2~3m,最厚处约15m。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更加直观清楚地还原了垃圾堆体整体在空间上的分布,依据网格单元的平均体积和统计的网格单元数目[16-20],可对垃圾堆体范围和体积进行测算,确定垃圾堆体的方量约为31104m3。

整合各剖面地质解释结果,将各断层裂隙位置展布到相应平面测点位置上,结合已把握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推断解释出地下隐伏地质构造分布:横穿垃圾场方向有全区性的北东东向基岩断裂有2条。连接各剖面断点位置,推断F1、F2这2条裂隙带为区内垃圾污染物渗漏的主要通道。此结论经钻探和岩样测试协作验证,结果牢靠。
8
5结论
通过L1~L4这4条南北向和L5、L6这2条东西向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剖面,对野外实测数据进行了最小二乘迭代反演,在电阻率反演断面图中圈定了垃圾堆体填埋物所引起的7处低电阻率特殊区,结合地质及遥感影像资料确定了垃圾堆体平面展布位置并认为F1、F2两条裂隙为本区垃圾污染物渗漏的主要通道。
对实测的6条剖面分别进行的南北向、东西向剖面三维可视化建模工作,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和还原了垃圾填埋场在三维空间分布位置,确定了垃圾填方量为31104m3,为城市垃圾填埋场修复治理工作供应了有力依据。
本文接受的高密度电阻率反演方法是基于二维剖面的反演,再进行三维可视化成像进而形成拟三维空间成果;随着物探硬、软件设备的研发,接受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进行三维电阻率反演,应用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效果会更佳。

高密度电阻率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在垃圾填埋场环境修复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麒麟才子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