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职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学效应.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职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学效应.doc中职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学效应
摘要: 中职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关键词: 中职班级管理破窗效应皮克马利翁效应登门坎效应鲶鱼效应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中职生比普通中学的学生管理难度更大,中职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中职班级管理是育人的工作,我感觉班主任在管理中职班级时应该合理地应用一些心理学效应。心理学知识非常丰富,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现结合自身实际简要进行说明。
一、我们要谨意中职班级中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另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车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仍然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因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而最终的结果是,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开始滋生、增长……
2.“破窗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体现。在2010年,我班接受了一个从其他中职班级转过来的学生。从他原来的班主任那里得知该生的父亲前几年已经去世了,他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刚转入我班的时候他母亲生病住进了医院,该生每天一边上学,一边照顾他生病的母亲,加之他家离学校有十公里左右,所以在那段时间里,他经常迟到、请假,不按时完成作业……由于我觉得他有特殊原因,因而对他这段时间在校的“不良表现”,并没有及时指正,更没有及时制止,起初以为过一段时间就会好了。没想到事与愿违,从那以后班上迟到、请假、旷课的学生增多了,班级秩序也没有以前好了……
此时我才恍然大悟:由于我放纵了这位新同学,而其他同学也因而受到暗示,自身的违纪也开始了。我意识到如果不及时修好这块打破的“窗玻璃”,“违纪”将由点到面扩散开去,最终违纪必然会一发而不可收。事实确实如此,虽然针对学生违纪,部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家长共同做了大量工作,但最终还是有同学因为迟到、旷课次数较多,而被学校勒令退学
……
这正好验证了一个道理――“教育无小事”,中职班级管理必须从每一件平常的小事抓起。
二、巧用“皮克马利翁效应”,增强学生的信心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在实验中,他们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然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智商较高的学生”,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生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老师们积极、

中职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学效应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xiong01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