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县域文化的形成,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县的民俗风情等文化因子经过长期积淀精炼而成。而富有该县特色的县域文化,必有受其乡人共同认可的内涵,它能够凝聚一方人心,这种乡土文化往往伴有一种厚重的人文精神,可以教化一方。

县,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千百年来,虽屡经政权更替,朝代兴衰,县的设置却很少有大的变化。自秦代开始实行郡县制2000多年来,县域内积淀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必然会对县域的方方面面产生不小的影响,尤其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县域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形成厚重人文精神。

县域文化的形成,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县的民俗风情等文化因子经过长期积淀精炼而成。而富有该县特色的县域文化,必有受其乡人共同认可的内涵,它能够凝聚一方人心,而且,这种乡土文化往往伴有一种厚重的人文精神,可以教化一方。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是古庸国所在地。庸国是上古方国,后为楚所并,集城邑建筑、青铜铸造、养生医学、星相占卜之大成的庸文明遂被楚文明融合,故世人只知道有楚而少有人知道庸,今人也只能从“附庸风雅”、“庸人自扰”等成语中管窥一二。在传说中,庸人是女娲的后裔,女娲就在这里炼石补天。这个传说影响深远,《康熙字典》上也明确指出,女娲炼石补天之地在湖北竹山云云。值得注意的是,竹山人对这种传说向来深信不疑,而且这种信念一直是支撑竹山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源泉。建国后,人们只知道竹山人吃苦耐劳,勤恳淳朴,但少有人深究这种精神从何而来。进入21世纪,竹山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两届“女娲文化节”,成立了女娲文化研究会,经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研讨,把女蜗文化的精神内涵认定为:民本、和谐、创造。这种精神对竹山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因为有这种人文精神底蕴,才有“十星级文明农户”等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闻名华夏,使竹山这样一个偏远小县一时名噪全国。对内,全县人民倍受鼓舞,更加团结奋进;对外,极大地提高了该县的知名度,带来了大批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县域文化与时俱进,形成新的文化积淀。

县域文化经过几世几代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流传保留至今,再通过与时俱进,纳入现实的文化因子,已是地域的珍品,其蕴含的精神理念、人文情怀能够很好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引导人们勤劳、向善,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县域内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自然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竹山县的“十星级文明农户”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就是实证。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竹山的县域文化少有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一部分富裕了的竹山人把握不好自己,竟为一点财产兄弟反目成仇。当时,《人民日报》以《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为题报道了此事,在竹山引起了强烈反响。案发地点罗家坡村的人也在反思:住在女娲山下,怎么忘了圣母的教谕呢?痛定思痛,竹山人决定从精神陶冶入手,通过一种载体、一种形式把失落的精神找回来。几经尝试,终于摸索出了一种新型的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十星级文明农户”,并且很快取得了良好效果。
1996年,竹山县被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其实践经验也被迅速推介到全国。
当初,是一个偶发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思索,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传统道德

县域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ros009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