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佛教智慧第四讲佛.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佛教智慧第四讲佛教基本知识

印度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核心理论。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无明,就是无知,对佛法真理的无知而产生的困惑状态.
行,有三行:身行,口行,,,仅指意行.
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名色,名,指精神性的东西,色,指物质性的东西,这里指刚怀孕几周的生命.
六处,指眼以至意的六根。
触,即根(六根)、境(六境)、识(六识)三者的和合,亦即由根、境、识而有感觉,与由知觉而成立认识条件的意思。
受,即眼触所生以至意触所生的六受。而六受又各有苦、乐、不苦不乐等三受。
爱,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可分为色爱以至法爱的六爱,或欲爱、有爱、无有爱的三爱。缘认识而起的苦乐等感受一产生,对苦受就有憎避的强烈欲求;对乐受就有爱求的热望。这些强烈的欲求或热望,即是爱。也就是以爱来表示对苦乐受所产生的爱憎之念。
取,是对爱念生舍取之实际行动。亦即指‘爱则夺取,憎则舍弃、伤害’的实际行动。或者可说是,由于身语的取舍选择行为。杀生、偷盗、邪***,或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身语业,均可涵盖于‘取’之中。
有,有可分为业有与报有,业有是指善恶业的存在;报有是指善恶业果报的存在。
生,指有情生于某一有情的部类.
老死,在缘起经中,于老死之后加上了愁、悲、苦、忧、恼。认为生以后会产生老死等苦,而以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恼。
无明─惑(缘)─┐
├行──业(因)─┴过去世二因─┐
├识─┐---------------------------------- ├-一重因果─┐
├名色│---------------------------------- │----------------│
├六处├苦(果)──-现在世五果─┘---------------- │
├触- │----------------------------------------------------├三世两重因果
├受─┘--------------------------------------------------- │
├爱─┐----------------------------------------------------- │
├取─┴惑(缘)─┬现去世三因─┐------------------ │
├有──业(因)─┘---------------- ├---- 一重因果─┘
├生─┬苦(果)──未来世二果─┘
└老死┘
二,四谛
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佛成道以后,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思维研究,观机施教,就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门。这就是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什么叫做三转呢?
第一示相转:佛对二乘人指示出四谛真实之相。佛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劝修转:佛说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
第三作证转:佛说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每一谛都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三四十二,因称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

。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第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
第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
第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第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身,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谓正业。
第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假若因缘不具足,宁可心出家而身没出家,如此尚有功德。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发挥生命的功能,成为正信的在家居士,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心没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无法自立,反而破坏了佛法,这就是一种邪命。
第六、正精进“正”就是不偏邪。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精进。’
第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法,堪能进止涅槃,是名正念。
第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五,五蕴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

佛教智慧第四讲佛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70486494
  • 文件大小54 KB
  • 时间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