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发热病人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效果观察.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发热病人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效果观察
(贵州省黔东南锦屏县人民医院贵州黔东南 556799)摘要: 目的:观察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的方法对发热患者的降温效果。方法:对124例发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物理组和药物组,每组各62例。物理组采用持续降温和温水擦浴的方式,药物组通过肌肉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进行降温,在两组降温后的30、60、90分钟分别测量腋温,观察两组腋温值,以及五天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降温后30、60、90分钟的腋温并没有显著差异(P>),两组5天后的降温疗效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持续性高热患者采用一般物理降温的方式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采用药物降温的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且节约护理时间,减轻病人物理降温的不适感,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
关键词: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发热患者;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404-02 发热作为很多种临床疾病都会出现的病理过程,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做出的全身性防御的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它是一种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发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染性的,是随着感染的加重,体温也随之上升;第二种是非感染性的,患者体温在发病初期就骤然上升到39℃以上[1]。颅内感染与脑出血都会出现中枢性的持续性体温高热的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所收治的124例高热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65例,患者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岁。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物理降温组和药物降温组两组,每组各62例。所有患者通过血液生化、血常规检查以及胸腹部CT或CR检查确诊,有68例肺部感染,30例其它感染,13例肺结核合并感染,13例颅内感染,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其显著表现为体温在39℃左右波动,持续高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等一般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资料具有可比性。
方法: 药物组根据医嘱采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给药的方法,。物理组选择冰块进行持续降温,冰块大致规格为3cm×10cm×30cm,表面光滑使用塑料封存,或是用一次性输液分装袋装水自制冰袋。冰块从冷库中取出后利用50℃左右的温水进行10分钟左右的浸泡,使冰块稍微变软,用毛巾包在冰块外面做成冰袋,放置在患者头部、一侧腋窝处以及两侧腹股沟等部位,同时患者每日4次采用温水擦浴的方法降温。
两组患者综合治疗方式完全一致,分别在降温前和降温后的30、60、90分钟对患者腋温值进行记录,测量腋温的时候物理组要选择没有放置冰袋的一侧腋窝,使用生命体征测量的方式进行操作。
统计学方法: 采用百分比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描述,利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X±S)表示,,两组计量数据采用t的对比较进行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降温方法降温后,对两组的效果进行比较,两组措施在降温后30、60、90分钟,降温疗效差异并不明显,五天后疗效评定有着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发热病人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效果观察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cweywk96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