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2节第7法消法祛湿药1化湿燥湿药.ppt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3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2节第7法消法祛湿药1化湿燥湿药
第一页,共32页
概述:
一.定义
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湿邪的特点:
湿性重浊(湿邪蒙闭清窍-头重如裹;湿邪留滞经脉-肢体重浊)
湿性粘腻(口腻、口甜、舌苔厚腻;发病缓慢、缠绵难愈)
湿为阴邪,阻碍气机,遏伤阳气(脾阳)
湿滞中焦,脾失健运,见恶心、呕吐、脘腹痞满、泄泻
第二页,共32页
治湿原则:健脾、芳化、温阳、理气、利尿
化湿与燥湿的区别:
化湿:用芳香化湿的药物祛除湿邪的方法
燥湿:用味苦性燥的药物祛除湿邪的方法
二.功效:
舒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运脾胃之功。
性味:辛香温燥 (脾喜燥而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
归经:脾胃(中焦)
辛-能行气 (舒畅气机,湿邪易阻遏气机)
温-温燥祛湿,助阳(湿邪易伤脾阳) 走中焦 脾胃
香-化湿醒脾(芳香化湿浊,助脾健运)
第三页,共32页
三.适应范围:湿阻中焦证。
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
此外,本类药物通过化湿又能解暑,暑温、湿温等证亦可选用。
四.配伍
(1)寒湿者当配温里散寒药(干姜、高良姜),湿热者当配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
(2)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痞闷甚者,配行气药,行气有助于化湿(木香、陈皮、枳壳)
(3)脾虚湿盛-当配伍补脾药,以培其本(脾虚湿盛,脾弱则生湿。治湿不健脾非其治也)如白术、茯苓、党参等。
第四页,共32页
五.注意事项
(1)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2)因其芳香,含挥发油,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药效降低。
诸药性能,芳香化湿。
或疏畅气机,或健脾醒胃,
脘腹痞满首选,呕恶泄泻可用。
脾虚气滞当配伍,阴虚化燥应慎用。
重点药物:藿香、苍术、厚朴、砂仁
熟悉药物:佩兰、白豆蔻
第五页,共32页
藿 香
广藿香 药材藿香
第六页,共32页
藿香Guanghuoxiang《名医别录》
要点:化湿止呕,治疗脾胃湿浊所致呕吐为良
解暑
命名:豆叶曰藿,本品叶似之而气香,故名。
别名:广藿香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广霍香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主产于广东、海南岛、台湾。
采集与炮制:秋季采取,去净杂质和根,晒干,切段
生用或鲜用。
鲜藿香——解暑(夏季泡汤代茶,可作清暑饮料)
藿香叶——偏于发表
藿香梗——偏于和中
第七页,共32页
性味:辛,微温;芳香。
(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烈)
归经:脾、胃、肺。
功效:化湿,解暑,止呕。
分析:
芳香化湿浊 化湿醒脾
入脾胃化中焦湿浊
性温燥湿助阳 和胃止呕
味辛发散 外散风寒
性温祛寒 入肺经 发表解暑
芳香化湿 内化湿浊
第八页,共32页
临床应用:
1.湿滞中焦证。
见: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
每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
藿香10g苍术10g陈皮6g厚朴10g半夏曲10g甘草3g
2、呕吐。 (为治呕逆要药)
本品既善化湿,又能和中止呕。以治湿浊中阻之呕吐最为适宜,单用即可,如与半夏配伍则效果更佳。
湿热呕吐——配伍黄连、竹茹
寒湿呕吐——配伍半夏、陈皮
脾胃虚弱呕吐—配党参、甘草
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
第九页,共32页
3.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常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为治暑湿证要药)
治湿温初起,湿热并重者,又常与黄芩、滑石、茵陈蒿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用。
性能特点:本品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入脾胃肺经,既可化在里之湿浊,又可解在表之暑湿,故有化湿、止呕、解暑之功。而治湿阻中焦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及暑湿侵

第2节第7法消法祛湿药1化湿燥湿药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新人
  • 文件大小1.63 MB
  • 时间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