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要素分析(共5001字).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要素分析(共 5001 字)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有功利化倾向。一是将校园文化当作教育核心的点缀。随着国家实力增长, 高职院校物质条件明显改善, 校园环境优雅, 校内展区、礼堂等修建得宏大豪华。墙上的标语、展板的宣传、每周的活动成了校园文化代名词, 却很少有人去认真考虑校园文化开展的内在学理依据。校园文化内涵淡薄, 更谈不上品牌培育了。二是校园文化品牌重包装, 认为品牌只是一个概念化、虚拟化的东西, 做得好不如写得好、说得好, 通过公关、炒作也能成优秀品牌。这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将一些“浅尝辄止”、甚至“纸上谈兵”的项目推向社会, 宣传报道, 以求政绩。三是重数量轻质量。近年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选, 出现了速成现象。殊不知品牌培育需要长期的精心呵护和全力塑造,不能一蹴而就。传承与创新的失调导致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缺少发展空间。一是同质化现象。高职院校行业背景深厚, 文化基因中行业文化因子众多。如交通类高职院校基本上都与所在区域交通发展同步, 尽管各校建校历史、规模、地域不同, 但其文化都深深打上了“交通”的烙印。于是, 传统的如“铺路石”精神特质就被广泛运用于各校的精神文化层面, 这样的泛化多少都会使交通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出现同质化、缺乏个性的现象。二是创新不足。不少高职院校在品牌培育中只注重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构建, 创新不足。校园文化活动要么一味模仿复制本科院校模式, 要么品味不高、无新意、年年重复。文化活动缺乏主体能动性, 失去了创新的可能。三是缺少吸纳空间。校园文化是一个大文化层面, 需服从于师生的文化、情感和心理需求,应大胆吸收新鲜的文化因子、兼容并包。高职院校生源复杂、专业设置比较单一, 制约了文化的吸纳。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践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一是缺乏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应与其他教育渠道、环节相联, 与具体的专业设置、师资组合、课程开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浑然一体,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立体化保障。而现实中, 不少交通高职院校单纯地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视为一个管理方法、手段, 没有放在办学方向、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实施操作,只简单地把某一部门作为运作部门, 从规划、立项、培育、实践等都由一个部门包办, 导致活动孤立化、部门化、单一化, 缺乏资源整合、立意的高度和较广的师生受益面。二是缺乏系统地培育,有累加求全倾向。校园文化品牌应综合地反映系统文化,包括学校的理念、专业、组织、载体、措施、物质等。比如,要培育励志文化, 不仅需要一个多年的励志教育平台作支撑, 还需相关政策和专业支持、先进文化理念引领、优秀教师指导、励志文化传承、师生的广泛参与和较好的媒体传播等, 要围绕励志整合校内外资源,逐步完善,不能为搞活动而搞活动。另外,品牌培育贪大求全或是单纯的活动累加, 导致其缺乏核心内涵和价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要素分析 1. 理念上的认同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重要条件。当前, 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一流建设”。但“一流”并不意味着任何领域都要名列前茅, 而是某一领域有自身的优势和品牌。因此, 作为高职院校及相关政府部门, 应给予文化品牌培育的政策引导、制度保障、意识培养、平台搭建、财力支持、资源调配等以多种服务。各校也要组织全体师生进行品牌建设大讨论,让全体师生树立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共识, 调动师生出谋划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要素分析(共5001字)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072510724
  • 文件大小62 KB
  • 时间201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