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江浙地区清明节****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江浙地区清明节****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清明时节, 在江浙、福建甚至是台湾地区都盛行食用清明粿(又称清明果、裹,也称清明团子) 。在浙江地区, 以艾草煮烂捣碎后, 和入糯米粉后做皮子, 再包入豆沙或者芝麻等甜咸可口馅料的节日食品。这种****俗至少传承了百年, 且做工基本承袭。本文初步探求浙江地区的艾叶清明果的起源及发展。一、清明果系寒食节食俗的渊源清明果作为清明节的重要食俗与节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节的食俗, 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 被赋予了清明节。因此, 必然要先探究古代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发展演变关系。关于这一点, 前人早已有所研究,这里只是略作综述。清明一词, 最早是在周代出现, 但作为冬至日后第 107 日, 公历 4月5 日前后的清明节气真正形成于汉代。因节气而定的清明, 则正好在寒食节后的第三天, 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时间上的密切关系。本文将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 第一阶段, 寒食节是百姓生活中祭祀先祖重要的大节日, 而清明只是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的节气。但《后汉书周举传》记载汉代的寒食节持续一个月, 在晋代寒食节改为 3天。本文认为, 当时的人们很有可能在这么一个时间段内都可以祭祖, 即时间上并不严格。所以在清明节气的日子去祭祖的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第二阶段, 寒食节与清明成为一个长假, 以寒食节命名。在唐代,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可见当时寒食扫墓之盛的现状, 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唐会要》记载, 公元 736 年唐玄宗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时期, 按大历本文由论文联盟 理十二年( 777 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唐德宗到贞元六年( 790 年), 假日加到七天。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寒食节与清明融合的表现。第三阶段, 唐宋之后, 清明逐渐代替寒食成为百姓生活祭祖大日,两者地位发生转变。在唐以前, 寒食节人们的食物是粥。从先秦至汉三国, 寒食节这天平民百姓皆吃粳米煮粥, 粥煮得较稠, 并放冷后吃, 故名冷粥, 但有钱人家可以吃酸酪加杏仁粥。大约从南北朝至唐宋这一时期,人们吃麦粥主要是以大麦磨粉煮的 3 粥, 有些地方则加糖拌食后放冷吃。唐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诗中云: 留饧和冷粥, 出火煮新茶。这反映了唐代寒食吃饧粥的风俗。反观宋代的清明节,据《梦梁录》记载: 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 以尽思时之敬。①可见在宋代清明节的祭祀功能逐渐凸显。那两者地位转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本人认为在宋之后, 寒食节的节日****俗则被赋予在清明上, 清明节正式脱离寒食节成为独立有文化意义、价值的节日。在宋代, 唐代赐火、取火****俗依然存在,如《梦梁录》记载, 每年清明节, 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 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①但是范围较唐代宽,人数也更多。宋敏求说:本朝因之,惟赐辅臣戚里、师臣、节察、三司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 皆得厚赠, 非常赐例也。②在民间读书人在寒食节断火后,向邻家求新火点灯的****俗也依然存在, 如王禹《寒食》诗云: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尽管如此, 宋及宋以后禁火、改火****俗却遭到了百姓与集权者

江浙地区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果起源探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7
  • 文件大小77 KB
  • 时间2017-06-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