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油源对比及运移的地化指标.概要.pdf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油源对比及运移的地化指标.概要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油源对比及运移的地化指标.概要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GC)气相色谱广泛用于油与沥青的筛选和对比研究。气相色谱对于有机质输入,生物降解、热熟化等次生作用是很敏感的。(Pr/Ph)Powell和Mckirdy(1973)指出,非海相源岩生成的高蜡原油和凝析油,Pr/Ph比的范围为5到11,而海相源岩生成的低蜡原油,Pr/Ph的范围只有1到3。Pr/Ph比值会随成熟作用增加而象征性地增加(Alexander等,1981)有些老鲛烷和植烷在成岩作用期间还可能来自除植醇以外的一些母源(tenHaven,1987),Pr/,而源于内陆泥炭-沼泽相沉积的石油,该比值小于1。Pr/nC17和Ph/nC18都随石油热成熟度而增加。这比值也容易受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的影响。通常正构石蜡烃类要先于类异戊二烯烷烃类受到喜氧菌的吞食。“指纹”正构烷烃的双峰群分布,以及偏nC23至nC30的正构烷烃分布,通常与陆生高等植物腊有关。与碳酸盐岩生油岩有关的沥青和油,通常表现为偶碳数正构烷烃优势;而与泥岩(页岩)相关的沥青和油一般表现为低于nC20的奇数碳正构烷烃优势。正构烷烃的奇数碳优势通常见于许多源于页岩类生油岩的湖相油和海相油。包括生物降解作用、熟化作用和运移作用在内的一些次生过程很容易改变这些化合物。正构烷烃的双峰群分布以及偶碳数或奇碳数优势,会随着热成熟度的增加而消失。(1)相关的石油之间,成熟度差异引起同位素的变化可达2-3‰(2)碳同位素差值大于约2-3%的油,一般来说是不同油源的(3)一般来说,-‰,同理,石油要比相应的沥青低0-%。一种元素由重同位素形成的键发生断裂所需要的能量要比轻同位素形成的键要多。这是同位素动力学效应的基础。稳定碳同位素的类型曲线:稳定碳同位素的类型曲线的形状和趋势,用于确定石油、沥青和干酪根之间的关系。类型曲线的应用是基于13C在原油的不同馏分中非均匀的分布。随着极性和沸点的增加,其13C的含量也增加。一般,干酪根>沥青质>胶质>芳烃>原油>,,认为其形状也可用于油-油和油-、烃源岩特征地球化学参数分析正烷烃的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有机质的成熟转化是一个加氢降解的过程,随着成熟演化作用的加强,氧、氮、硫等杂元素含量显著减少,碳链破裂,正构烷烃的低碳组分含量增高,正烷烃分布曲线显示主峰碳碳数小、曲线平滑、尖峰特征明显,代表成熟度高。:..陆源有机质输入多:高碳数正烷烃占优势C21/C22+小水生生物输入多:低碳数正烷烃占优势C21/C22+大陆源有机质和水生生物共同输入,则正烷烃具有双峰特征盐湖相有机质、碳酸盐岩中正烷烃具有偶碳优势,其他环境正烷烃为奇数碳优势正烷烃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随埋藏深度增加,成熟度增高,正烷烃奇偶优势消失,高碳数正烷烃向低碳数正烷烃转化,即CPI、OEP趋近于1,C21-/C22+增大∑C-C(奇数)∑C-C(奇数)25332533CPI=+∑C-C(偶数)∑C-C(偶数)24322634C+6C+Ci+1(-1)ii+2i+4OEP=+4Ci+1i+3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用来粗略地估计原油的成熟度。可用参数为CPI(碳优势指数)和OEP(奇偶优势比)。,即奇数正烷烃略占优势,代表岩石中的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程度高,可列为生油岩。这项指标在鉴定粘土岩类生油岩时效果较好,对碳酸盐岩则效果较差。CPI是以C29H60为中心,将C24-C34的百分含量计算而得。OEP是取主峰碳前后5个相邻之正烷烃的质量分数。两者可以对比使用。在低成熟阶段,正烷烃低碳峰群首先平滑,高碳峰群滞后平滑正烷烃碳数分布图反映了有机质成熟盐化过程,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由锯齿状到平滑,由高碳数向低碳数变化。同一成因类型烃源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相似,因为有机母质和输入相近,不同类型烃源岩正构烷烃存在差异。生物降解:所有生物标志化合物中,正烷烃是细菌的第一食物,当正烷烃含量降低,则表明有生物降解。此时饱和烃色谱为一个不可分辨的大鼓包。运移:在油气的运移中,当层析效应其主导作用时,沿运移方向,原油正烷烃主峰值、OEP值均逐渐降低。C22以前与C23以后的比值逐渐增加,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及凝固点逐渐减小。如果在运移中,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则会出现相反的变化规律。由于化合物极性不同、立体化学空间结构不同造成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岩石对它们的吸附能力不一致,极性分子容易被吸附。因此,正构烷烃相对含量随运移的增加而增加。:..从***仿A抽提物中的饱和烃色谱或全烃色谱图上观察,沙四上源岩的异构烷烃含量较高,其中以非环状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和甾萜类更加突出。植烷一般为色谱图上的绝对主峰,而甾萜类化合物在谱图后部则显得非常突出。尽管随成熟度的增加,异构烷烃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但即使深度达到3900米,Ph/。这种异构烷烃的异常现象,预示了菌藻类或古细菌是沙四上的一种重要有机质来源。对于沙四上湖侵体系域(油页岩与页岩)与其它体系域来说,前者的异构烷烃含量更加突出,显示出湖侵体系域生源物质的特殊性。对于沙三段源岩样品,异构烷烃含量相对较低,姥鲛烷和植烷含量一般均低于正构烷烃,形不成色谱图上的主峰,成为区分沙三段源岩与其他源岩的一项重要标志。顺时针为R,逆时针为S,“a”氢位于分子平面的下部,“β”氢位于分子平面的上部。由异戊二烯亚单元组成的化合物称为萜类;“质谱图”为恒定扫描数(与时间有关)m/z与仪器响应值的关系图。“质量色谱图”是在恒定的m/z下,扫描数与仪器响应值的关系图。质量色谱图与质谱图间的差别对理解以下内容至关重要。地球化学参数对油源和成熟度的影响有一灵敏度范围。一些参数的变化主要反映成熟度(20S/(20S+20R)甾烷)另一些参数主要反映油源输入(C27、C28或C29甾烷相对于C27至C29甾烷的总量),还有许多参数受油源和成熟度两者的影响(Ts/(Ts+Tm),或重排甾烷/甾烷比值)。、植烷和其它类异戊二烯化合物主要是由可进行光合作用生物中叶绿素的植醇演变而来。在缺氧条件(强还原条件)下,植基侧链断裂而产生植醇,植醇被还原为二氢植醇,然后脱水加氢被还原成植烷。在氧化条件下,植醇被氧化为植烷,植烷脱羧为姥鲛烷,然后被还原为姥鲛烷。姥鲛烷植烷含量变化一直用以表示母源沉积时的氧化还原环境。姥植比是最常用的标志古环境的对比指标之一。同一沉积环境的源岩,在一定成熟度范围内其比值变化较小。对于热成熟度低的样品,建议不用Pr/Ph来描述古环境。Peters(1993)认为姥植比的低值(<)代表了缺氧、且通常又是超盐度的环境;高值(>)代表着氧化条件、并有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环境。对Pr/-,没有确凿的资料,不要把Pr/Ph作为古环境的标志。一般缺氧盆地中形成的生油岩和原油,姥植比小于1;煤或煤系生油岩、原油,。Pr/Ph与伽马蜡烷指数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源岩沉积环境水盐度的增加会导致较高的伽马蜡烷指数。较高的含盐度典型地伴随着水的密度分层作用和底水氧含量减少,这将导致较低的Pr/Ph比值。从原油Pr/Ph推测的源岩沉积条件,应与硫含量或C35-升藿烷指数等标志一致。低Pr/Ph:..(小于1)、高硫、高C25升藿烷指数,是一种典型的缺氧源岩沉积条件。反映成熟度随着热演化程度增加,Ph向Pr转化,最终向小于C18的异烷烃转化,异构烷烃向正烷烃转化。参数:<iC18/(Ph+Pr)随深度增加,而加大Pr/nC17,Ph/nC18随深度增加而减小Pr/Ph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从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页岩、具纹层泥岩的沉积环境来看,湖泊底水咸化,具永久性分层,底水为富硫化氢的强还原环境,有利于植烷的形成,因此其姥植比较低,。而夹于页岩中的泥岩,其沉积环境水质淡化,湖水盐度分层不明显,特别是靠近盆地边缘水体可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氧化性,有利于姥鲛烷的形成,造成姥植比高于页岩,并且变化较大,,。与沙四段相比,沙三段时期存在明显的差异,湖泊逐渐向含氧量较高的方向变动。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水底部仍存在永久性分层,湖水底部缺氧,但底水缺少H2S,其还原条件与沙四上存在一定差异。无机矿物中的一部分氧化剂可能促成了一部分植醇向姥鲛烷的转化,。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湖水的分层以很不普遍,仅限于局部地区,特别是中上部地区沉积时期,河流水系发育,形成三角洲体系沉积,湖底已不存在永久分层,但由于湖泊深度较大,底部水体不能充分循环,造成其底水含氧量不高,-。但总体来看,仅凭姥植比很难将沙三段扩展体系域与其它体系域源岩分开。沙三上亚段随着湖底水体含氧量增加,已成为亚氧化-氧化环境。姥鲛烷的发育,较其中部更为旺盛,-。Powell和Mckirdy(1973)指出,非海相源岩生成的澳大利亚高蜡原油和凝析油,姥植比的范围为5至11,而海相源岩生成的低蜡原油,姥植比的范围只有1到3。虽然石油的姥植比反映了所贡献的有机质的性质,但该比值使用时也应小心。姥植比会随热成熟作用而象征性地增加(Alexander,1981),有些姥鲛烷和植烷在成岩作用期间还可能来自除植醇以外的一些母源(tenHaven等,1987)。Alexander等(1981)建议使用(Pr+nC17)/(Ph+nC18)之比,因为它比Pr/nC17或比Ph/nC18受热成熟度变化的影响要小。这些比值也容易受象生物降解等次生作用的影响,通常正构石蜡烃类要先于类异戊二烯烷烃类受到喜氧菌的吞食。:..萜烷M/Z191指纹许多石油中的萜烷是来自细菌(原核生物)细胞壁的类脂化合物(Ourisson等,1982)。包括无环、二环(补身烷)、三环、四环和五环(藿烷)化合物。三环、四环、藿烷和其他的化合物通常用作石油和源岩对比研究。萜烷指纹反映了源岩的沉积环境和有机质输入。由富含有机质的蒸发岩-碳酸盐岩生成的石油中一般C29藿烷比C30藿烷的相对浓度高(Zumberge,1984;Connan等,1986)。奥利烷/C30藿烷(奥利烷指数)18α(H)-奥利烷是白垩系或更年轻地层中高等植物输入的标志物。18β(H)-奥利烷的人稳定性不如18α(H)-奥利烷,两者之间的平衡可能出现在生油高峰之前。因此,利用18α(H)-奥利烷与18α(H)-奥利烷之和和计算奥利烷/C30藿烷之比,来进行油源对比。EKweozor和Telnaes(1990)提出,奥利烷比值一般从未成熟岩石中的低值,在生油窗的上部增加到一最大值,然后在更大深度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不能利用奥利烷指数在未熟和成熟样品之间比较高等植物的相对输入情况。奥利烷指数对C35-升藿烷指数或对C30-甾烷指数作图常常是有用的。,表现为高盐度海相和非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γ蜡烷是沙四上源岩三萜类化合物中一个突出的标志物,γ蜡烷可以通过还原四膜虫醇生成,四膜虫醇是由某些原生动物、光合作用细菌和一些可能的其它生物中的细胞膜中获取。丰富的伽马蜡烷在原油中存在指示有机质沉积时的强还原超盐度条件。尽管具高伽马蜡烷比值(如伽马蜡烷/αβ-藿烷)常能表征超盐度沉积环境,但这样的环境并不总是高伽马蜡烷比值。在沙四上源岩中,γ蜡烷的含量常常接近或大于C30藿烷,其中页岩较泥岩更加突出。对于页岩,其γ蜡烷/,,而对于泥岩来说,该值偏低,-。这也说明相对于泥岩来说,页岩沉积水质较咸,沉积环境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沙三段源岩γ蜡烷均远远低于C30藿烷,γ蜡烷/,这与沙三段沉积期环境水质逐渐淡化有关。甾烷规则甾烷/17α(H)-藿烷:..规则甾烷/17α(H)-藿烷比值反映真核生物(主要是藻类和高等植物)与原核生物(细菌)对源岩的贡献。因此不同成熟度但相关的油落在甾烷与藿烷含量坐标图中的一条曲线上。一般,高含量的甾烷以及高的甾/藿比值(大于等于1)似乎是主要来源于浮游或底栖藻类生物的海相有机质的特征(Moldowan等,1985)。底含量甾烷和低的甾/藿比值主要指示陆源或微生物改造过的有机质(Tissot和Welte,1984)。在规则甾烷/17α(H)-藿烷比值中,规则甾烷包括C27、C28及C29ααα(20S+20R)和αββ(20S+20R)化合物,而17α(H)-藿烷包括C29至C33的假同系物(包括C31至C33的22S和22R异构体,C29和C30没有22S或22R异构体)。C27-C28-C29甾烷C27-C28-C29甾烷三角图的主要用途是区分不同源岩的石油或相同源岩不同有机相的原油。与C27和C28甾烷相比,高含量的C29甾烷可以指示高等植物生源,C27甾烷常是指海相。海相石油中,C28甾烷相对含量随地质年代的增加而增加,C29甾烷减小。。C27、C28和C29重排甾烷的分布特征与甾烷差不多相同。C27、C28和C29重排甾烷图最重要的用途是:(1)严重生物降解的油,这种油中的甾烷已被转化,而重排甾烷保持不变;(2)一些高成熟原油和凝析油、甾烷含量较低,而重排甾烷含量则较高。另一方面,一些由贫粘土源岩生成的石油中规则甾烷含量高,由于重排甾烷含量低,而不被用于对比。甾醇在成岩作用期间向重排甾烯的转化被认为是粘土的酸性催化作用的结果,重排甾烯最终被还原成重排甾烷,高的重排甾烷/甾烷比值是原油来源于富含粘土生油岩的典型特征,而低的重排甾烷/甾烷比值则指示着原油与缺氧、贫粘土的碳酸盐岩生油岩有关。某些原油具有高的重排甾烷/甾烷比值是由于:(1)高成熟度,(2)严重生物降解作用所导致的。在三套烃源岩中,沙四段重排甾烷含量较低,与沙三段源岩存在明显区别,这与沙四上较高的碳酸盐岩含量以及沉积成岩环境的还原条件是一致的。在成熟度比较接近的情况下,沙三段源岩中,湖扩展体系域重排甾烷含量最低。由于氧化环境更有利重排甾烷的形成,重排甾烷的相对含量同样表明,沙三段湖扩展体系域较其它体系域具有更为氧化的沉积环境。因此,与其它指标一起,重排甾烷可以用于沙三段不同体系域生成烃类的对比。-***甾烷4-***甾烷可分为两大类:取代基位置在4和24位上的C28-C30甾烷类似物和C30甲藻甾烷。原油中的4-***甾烷可能主要源于活沟鞭藻生物体中的4a-***甾醇,另外某些细菌也可能是4-***甾烷的另一来源。甲藻甾烷来源于甲藻甾醇或甲藻甾烷醇,看来它是唯:..一由沟鞭藻提供。傅家谟等(1990)指出中国的在高盐度条件下沉积的非海相岩石的沥青比那些来自与淡水和微咸水湖相岩石沥青具有更低的C284-***甾烷值(与C29和C30同类物相比)。甲藻甾醇在东营凹陷沙四段烃源岩普遍发育,表明沟鞭藻的生物输入具有较大贡献。沙四段地层中丰富的甲藻甾烷表明沙四上沉积环境与海相环境接近,适于甲藻类生物的生长发育。进入沙三下环境,甲藻甾烷含量迅速降低,表明沙四上和沙三下期间环境条件存在一个突变的过程。在沙三下和部分沙四上地层中,检测出大量的4-***甾烷。付家谟等(1990)根据对国内许多湖相烃源岩的研究指出,来自于淡水和微咸水湖相的岩石比非海相高盐条件下沉积的岩石具有更高的C4-***甾烷值。Peters也认为淡水沉积较其他沉积物具有更高的4-甲28基甾烷值。沙四上环境4-***甾烷含量差别很大,这表明沙四上环境变化在平面上存在非均一性。沙三段源岩中以页岩和油页岩最富含4-***甾烷,而在沙三中及沙三上的块状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中,4-***甾烷含量很低。,在石油和天然气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气相色谱-碳同位素质谱联用仪(GC-IRMS),可以连续测定气相色谱流出的每个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使沉积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这些研究已在沉积有机质的气源、生物先质和沉积环境的关系、有机质成熟度及油源对比中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对东营凹陷不同的烃源岩类型,开展了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增加17β21β藿烷含量,随深度增大,降低到0C31和C32的22S/(22R+22S)随深度增大,增大到平衡点C30和C29的莫烷/藿烷,随深度增大,增加C29藿/,增加:..生标化合物成熟度参数某些饱和烃和芳烃生标物的比值是一些最常用的热成熟度指标。这些指标来自两种反应类型:(1)裂解反应(包括芳构化作用);(2)某些手性碳原子的异构化作用。这两种指标中,异构化作用较常用。一、:原油密度的变化规律,原油族组成与密度相对应。:姥植比反应还原环境的强与弱;γ蜡烷/C30藿烷值的大小反映了沉积环境水体的咸化程度。成熟度指标;重排甾烷和4-***甾烷。:油田水的类型及总矿化度除了与储层沉积有关外,主要还于其中充注的成藏流体有关。民丰洼陷沙三中的水介质完全为淡水环境。油气包裹体烃类特征与储层原油特征有区别,且包裹体烃类具早期充注原油的特征。陆相断陷盆地内在比较局限的油藏分布范围内出现油源不统一现象,说明陆相断陷盆地运移及成藏机理复杂。油藏内流体成分非均质性现象普遍存在,诸如气油比、原油密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之类的非均质性。排除后期的次生变化,这种差异主要起因于原油的充注过程和运移效应。一方面,烃源岩在不断埋深持续产烃的过程中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可发生多次排烃,后期运移注入的原油取代先期注入的原油,使先期生成的原油比后期生成的原油成熟度相对较低,密度相对较大;从原油运移的地质色层效应而言,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原油密度减小,原油中极性大的化合物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油藏内原油的非均质性。另一方面,油气成藏后烃类分子通过扩散等作用力图消除这种成分上的差异。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基于上述原理,通过对相同油源的油气进行精细的油-油对:..比,了解油藏内原油的非均质性,探讨油气运移的方向。含氮化合物研究:-%,主要以芳香环形式存在于原油的高沸点组分中,包括含吡咯环结构的中性氮系列和含吡啶环结构的碱性氮系列,其中中性氮化合物居多,占70-75%,(1993)研究表明石油的二次运移对中性氮化合物的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运移效应较为明显的有:,随着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咔唑系列相对富集;,氮暴露型(如2,7-二***咔唑)异构体因极性最大,易于被矿物吸附,随着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而屏蔽型异构体(如1,8-二***咔唑)极性较低,随运移而减少的速率较慢,因而两类化合物的比值将随运移距离的增加而增大;[c]咔唑对于苯并[a]咔唑,苯并[c]咔唑化合物结构接近于半球形,两个化合物结合呈球形,运移过程中相对较稳定,二苯并[a]咔唑化合物结构近于线形,易于被矿物吸附,故二者之比随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东营凹陷多采用上述三个运移参数,即咔唑系列/苯并咔唑系列/10、1,8/2,7-二***咔唑和苯并[c]咔唑/苯并[a]咔唑。随着运移方向,三个参数逐渐增大。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均为陆相盆地,产出的石油来自陆源有机质。其具有高蜡低硫,高烷烃低芳烃,高镍低钒的特征。高蜡石油是陆相石油的一种特殊类型。蜡是指碳数大于21的长链烷烃,可能来自被微生物强烈改造过的陆源有机质。一般含蜡量大于8%为高蜡石油。高蜡石油属于石蜡型石油,含有丰富的长链正构烷烃及一定量的异构烷烃和环烷烃,碳数可高达40~50。高碳数范围没有明显的奇碳数优势,硫含量很低。二次运移中油气与周围的水接触,其中的极性分子容易富集在油水界面,易溶于水的芳香烃在运移过程中容易损失,一些重质组分容易被吸附,因此沿运移途径,石油中非极性的烃类含量有所增加,而胶质、沥青质、卟啉化合物及其它非烃类含量有所降低。例如我国酒泉盆地西部的青西凹陷是油源区,油气由西向东运移,依次形成了鸭儿峡、老君庙和石油沟油田,沿此方向石油的比重、粘度、含蜡量及凝固点逐减变小。Seifert等(1981)提出石油在储层中运移类似于色层分离过程,称之为“地质色层”。不过,自然界的运移过程是个十分复杂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近似“色层过程”。在运移中石油分异程度还取决于运移通道的性质(主要是粘土含量)、运移距离以及运移和聚集时间。油气运移对其中生物标志化合物也有影响,从而可用生物标志物作为运移指标,如随运移距离加大,烷烃与芳烃、正构烷烃与环烷烃比值增加,卟啉化合物减少。长链三萜烷比藿烷易于运移,甾烷中αββ组分比ααα组分易于运移,单芳甾烷比三芳甾烷更易运移。因此,随着运移距离加大,易运移的组分相对富集。:..1981)根据实验室色谱分析结果提出烃类中514β17β组分比5α14α17α组分运移得快。石油和烃源岩中甾烷C29ααα20S/20R不受地质色层作用的影响,只与成熟度有关,而另一个参数C29αββ20R/ααα20R既是成熟度参数,又是运移参数,利用这两个参数可以判断油气运移程度(图),样品偏离正常成熟度曲线越远,运移距离越大。图中普鲁德霍湾油田和洛杉矶盆地逆掩断裂带油田的石油经历了较长距离的运移。萜烷是来自细菌(原核生物)细菌壁的类脂化合物,这些细菌萜烷包括几个同系物系列,包括无环、二环(补身烷)、三环、四环和五环(藿烷)化合物。规则甾烷/17a(H)-藿烷:可大体反映真核生物(藻类及高等植物)和原核生物(细菌)对有机质贡献的大小。不同成熟度但相关的油落在甾烷与藿烷含量坐标图中的一条曲线上,不相关的油可能落在,也可能不落在这条直线上。当甾/藿比值变化很大时,评价较好。高含量的甾烷及高的甾/藿比值(≥1)似乎是主要来源于浮游或底栖藻类生物的海相有机质特征(Moldowan等,1985)。相反,低含量甾烷和低的甾/藿比值主要指示陆源和/(或)微生物改造过的有机质(如Tissot和Welte,1984)。C-C-C甾烷:用这三者的甾醇同系物作三角图区分不同的生态系统。同样,原油中272829的C-C-C甾烷同系物的相对丰度也可反映这些油的源岩有机质的甾烷碳数分布272829(Mackenzie等,1983b;Moldowan等,1985)。甾烷三角图广泛用于确定原油和(或)源岩沥青的关系(如Peters等,1989)。甾烷三角图的主要用途是区分不同源岩的石油或相同源岩的不同有机相的原油。C-C-C重排甾烷:用来表征油和沥青来源的关系的甾烷同系物三角图提供支持的解272829释。C-C-C重排甾烷的分布特征与甾烷差不多相同。通常,当甾烷三角图不可靠时,就272829用重排甾烷三角图,反之亦然。C、C、C重排甾烷图最重要的用途是:严重生物降解272829的油,这种油中的甾烷已被转化,而重排甾烷保持不变;一些高成熟度原油和凝析油、甾烷含量较低,而重排甾烷含量则较高。在评价来自同一有机相中相同源岩的原油时,Ts/(Ts+Tm)为最可靠的成熟度指标。该比值对粘土催化剂反映很敏感。如,来自碳酸盐岩生成的原油与页岩生成的油相比,具有异常低的比值;很多超盐度源岩中的沥青具有高的比值。/(ββ+aa);甾烷异构化:未熟-成熟范围内特征性明显。该比值与源岩有机质输入无关,达到平衡状态时,比值稍慢,因此,在高成熟阶段Ββ/(ββ+aa)更为有效。C29甾烷Ββ/(ββ+aa)对20S/(20S+20R)的曲线在描述源岩或原油成熟度方面特别有效。C29甾烷研究原油和沥青的成熟和运移作用:纵坐标为5a(20S)/5a(20R);横坐标为14β,17β(20R)/5a(20R)。该曲线常用来计算生标物运移参数。(见生标化合物指南P171)。运移:在石油的运移中,出现两个控制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的过程:溶解和地层色层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溶解物质与运移原油相比具较低的热成熟度。溶解的证据,通常在于:..的热成熟度信息。如:一参数反映高的成熟度是因为用于该参数的化合物是石油运移部分的主要成分。同一原油,另一参数反映低的热成熟度,是因为用于该参数的化合物,在运移原油携带的被融入污染物中占主导地位。通常情况下,运载层和储集岩是贫有机质的,并且从这些来源中溶解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浓度与运移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相比的确很低。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象贫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凝析油,运移通过富有机质的煤层,溶解也许是重要的。地层色层效应是一个生物标记化合物和其它化合物以不同速度运移通过岩石中矿物基质的遐想过程。运用生物标记化合物来说明绝对运移距离不太可能,但是应用生物标记化合物来区分多次运移或较少运移的原油已成为一种趋势。和Moldowan(1986)也指出,由于三环萜烷的运移比藿烷快,所以三环萜烷与五环萜烷之比,可作为运移参数,对地层色层效应及其对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影响需作进一步研究。利用地下原油的指标、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的变化来研究油气运移;利用压实曲线、排烃饱和度、微裂隙来研究初次运移;利用流体势、有效运移通道、封隔体、生储盖组合的时空跨距、生运聚作用的匹配来研究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利用含烃包裹体、原油中咔唑类含氮化合物等方法来研究油气的充注时期、方向和过程;根据盖层、地壳抬升剥蚀、断裂、岩浆活动、水动力等情况来研究油气藏的保存及油气的再运移等。、聚集以及成藏历史的重要内容。烷基苯酚化合物为水溶解化合物,可以与水分子反应形成氢键。苯酚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性能主要取决于烷基取代相对氢氧基团的位置。根据立体化学特点,3,5-二***苯酚与矿物表面或固相有机质的反应强度要高于2,6-二***苯酚。因此随运移距离的增加,原油中不同异构体苯酚化合物之间的丰度和相对分布特征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与中性氮化合物的变化趋势相同。据此可以用来追踪油气运移的路径。:苯并噻吩,烷基二苯并噻吩生物来源未知,主要反映的沉积环境为碳酸盐/蒸发盐沉积环境;芳基类异戊二烯烷烃(1-烷基,2,3,6,三***苯),生物来源于绿硫菌,反映超盐沉积环境。:芳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能提供有机质输入的重要信息。芳藿类来源于细菌前驱物,而具有奥利烷、羽扇烷和乌散烷骨架的四环和五环芳烃则表明高等植物的输入(Garrigues等,1986;Loureiro和Cardoso,1990)。C-环单芳甾类烃:其三角图可代表各种物源的输入,C环单芳甾类比甾烷具272829有更多的母源特征。陆源原油缺乏C和C单芳甾类。非海相页岩单芳甾类的C/(C27282827-C)。早古生代原油的有限资料表明随地质时代增加C/(C-C)单芳29282729甾比值增加。重排/(重排+规则)单芳甾烃比值也可以随成熟度作用而增大。苯并藿烷:用来判断蒸发盐或碳酸盐沉积环境。降解的芳构化萜烃:被认为是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专用标志。芳香族甾类化合物:TA/(MA+TA):单芳甾烃的芳构化。A、B、C-环三芳甾烃(TA):..-环单芳甾烃(MA)在A/B环接合处失去一个***并发生芳构化而形成的。MA在向TA转变的过程中,C-5位的不对称中心消失。因此,单芳甾烃的成熟作用产生了三芳甾烃,并减少一个碳原子。石油中MA和TA的绝对浓度比较可以确认该种形式的转化机理(Requejo,1992)。在热成熟过程中,TA/(MA+TA)比值从0增到100%,它已被引入盆地模拟计算中。有证据

油源对比及运移的地化指标.概要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1.70 MB
  • 时间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