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思路.doc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思路 】是由【fxxwwxb】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思路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思路[摘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与中间品的供给保障有关。在全球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间品贸易对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美西方国家采取“断供”“断链”等手段,企图将中国排挤出高科技产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由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中间品缺乏可替代性或者可替代性相对较弱,美西方的“卡脖子”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尽快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开放密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扎根”全球产品内分工的能力,并通过不断扩大中间品供给的来源空间,加快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多元化,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内配套能力,以及深化开放层次,为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制度保障。[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中间品贸易??韧性??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也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从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角度看,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重大国际事件,不仅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而且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已有研究表明,在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加速调整,并呈现出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数字化和服务化的新趋向(张二震和戴翔,2022)。上述变化无疑给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角度看,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国情的变化,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高质量发展。显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无疑是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29——2—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一总问题实际上又蕴含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子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二是我国目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三是新形势下,基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采取怎样的有效对策举措?本文力图对上述问题做一初步分析和探讨。—3——4—一、中间品贸易成为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关键因素目前,关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界定,学术界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陈晓东等,2022;陶锋等,2023;吕越,2023)。概括地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主要涉及三个维度,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可以定义为产业链供应链在遭受外部冲击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产业链供应链在遭受诸如来自国际市场需求波动、供给变化、贸易摩擦、疫情传播乃至局部战争等引发的外部扰动时,能够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保持链条稳定和畅通的程度、防止断裂的能力,以及在遭受一定程度受损后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是经济层面的韧性和安全的主要表现。即外部扰动时产业链供应链的扭曲程度、恢复程度以及恢复速度,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三个主要表现维度(戴翔和张二震,2023)。不可否认,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内部因素,如一国产业发展状况或者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等,也有外部因素,如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等;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包括前述分析指出的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演变新趋势,等等。但是,不论何种因素冲击了产业链供应链,从最直接也最根本的表现看,上述三个维度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均与中间品贸易有关。换言之,主导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根本在于,危机冲击会直接导致中间品贸易“中断”或者“滞缓”,进而影响到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和运转。—29——4—(一)产品内分工下中间品贸易成为主导伴随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深度演进,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载体的产品内分工和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对于某些特定产业而言,从概念设计到产品的最终组装,不再由某一个企业独自完成,而是不断地表现为将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工序或环节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从而形成所谓的全球产品内分工或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产品内分工背景下,生产过程分散化特别是在诸如化工、电子、金属制品等加工制造业领域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显然,由于不同生产环节和阶段布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决定了在最终产品生产完成之前,中间品必须经过跨境流动乃至多次跨境流动。也正是在这一机制逻辑的作用下,伴随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不断演进,中间品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全球中间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大致判断全球产品内分工演进的状况,因为二者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5——6—以全球中间品出口贸易在全球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表示全球产品内分工现实状况的话,那么从图1的数据容易看出①,中间品出口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近年来一直较高。在所选取的2011—2022年的样本期间,%,之后虽然有所下降,但最低也维持在55%左右。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产品内分工的深度演进,全球中间品出口贸易占全球出口贸易总额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全球产品内分工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以至全球中间品出口贸易占全球出口贸易总额比重呈现出波动下降之势。众所周知,2008年爆发于美国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世界经济长周期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前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形成的推动国际分工演进的动能逐步消逝的必然逻辑。受此影响,全球产品内分工速度减缓、停滞,乃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更为重要的是,诸如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兴起的逆全球化思潮,也对全球产品内分工形成了一定的破坏作用。总之,分工演进的客观因素变化叠加美西方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观因素影响,导致近年来全球产品内演进受到一定的负面冲击,在贸易层面即表现为全球中间品出口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尽管如此,中间品贸易的主导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由此也说明了单边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退群”“废约”“脱钩”等逆全球化思潮和行径,的确破坏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稳定性,但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革命的推进,全球产品内分工深度演进仍将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间品贸易仍将是未来全球贸易的主体和主导。—29——6—(二)中国在全球中间品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改革開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由于以开放和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和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梯度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对此,不仅可以从中国出口贸易占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看出,从融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角度而言,更表现为中间品贸易的快速增长。需要指出的是,在特定发展阶段,从出口贸易层面看,可能无法揭示中国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深度参与和重要作用,因为出口贸易中可能大多为最终产品而非中间品。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进口中间品、原材料等进行组装加工然后完成最终产品生产进行出口,显然从出口层面看,无法较好显示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情况,无法揭示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乃至枢纽的作用。但是,参与国际分工的上述模式决定了中国融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体系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也就是说,为“出口而进口”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出口贸易实现高速增长的关键(巫强和刘志彪,2009)。因此,从中间品进口角度看,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为此,我们可以从中国进口中间品贸易额及其占全球中间品出口额比重角度,做一简要分析。—7——8—图2为2011—2022年期间中国进口的中间品贸易额,以及中间品进口额在货物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情况。从中可见,长期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确具有“大进大出”的典型特征,即样本期间内中间品进口额一直较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间品进口并非完全用于出口品的生产,即部分中间品进口可能是满足国内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论其最终流向是用于国内还是国外的产品生产,进口的中间品作为中间投入,至少大体反映了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状况。进一步地,如果我们将中国进口的中间品与全球出口的中间品进行比较分析,可更加清楚地揭示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地位,或者说,揭示中国在全球中间品贸易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将2011—2022年期间中国中间品出口额从全球中间品出口额中予以剔除,仅计算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中间品出口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球中间品出口额中有多少流向了中国,即计算2011—2022年期间中国中间品进口额占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中间品出口额之比重,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从中可知,全球中间品出口额流向中国的份额,在样本期内一直较高。2011年,全球(不包括中国),,%;2022年,全球(不包括中国),,%。其中,2020年全球中间品出口额流向中国的份额达到了峰值,,,%。从变化趋势看,尽管2020年全球中间品出口额较以往有所下降,但流向中国的份额比重却有所上升,由此说明中国在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而言之,全球中间品出口额流向中国的比重如此之高,一方面,说明中国在全球中间品贸易中的地位之重要,或者说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具有重要的节点和枢纽功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对中间品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可能蕴含“断供”引起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29——8—(三)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依赖中间品贸易的畅通稳定在全球产品内分工条件下,贸易的性质和功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说,以往以最终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全球贸易,其作用和功能主要是链接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和消费的话,那么全球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贸易,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流通过程演变为生产过程的延续,其突出表现就是前文分析所指出的中间品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中的“主体”,占据着主导作用。中间品贸易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说,中间品贸易的稳定和畅通,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具有根本性作用。这里的稳定和畅通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中间品供给的可持续性,即中间品供给是否会发生中断和停滞;二是中间品供给和流通的速度或者说流通效率;三是中间品供给的质量保证。上述三个方面的稳定畅通,对于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9——10—就第一个方面而言。中间品供给发生中断和停滞,是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稳定最严重外生冲击。也就是说,在没有可替代选择条件下,中间品供给发生中断和停滞,直接会导致使用进口中间品的生产减产乃至停产。对此,外生冲击的历史实践经验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泰国的洪水、日本海啸引发的大地震以及本轮全球新冠疫情的大暴发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中间品生产的停滞,从而引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的困难。其中,2011年3月日本海啸引发的大地震,给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带来的冲击效应,尤为能够说明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美日的分工格局可以归纳为:“从日本进口核心元件—中国进行加工组装—向美国市场出口最终品”的价值链模式。在這一模式下,中国出口企业大量地从日本进口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在中国内地进行加工、组装和再生产后出口到美国。然而,在大地震的强烈冲击下,特别是地震灾区恰好又是大量日本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与零配件供货商的集聚地,由于中国出口企业高度依赖日本中间投入品,从而出现了“中间品进口停滞”并引发生产和出口停滞,出现了产业链供应链暂时中断的现象(包群和张志强,2021)。就第二个方面而言。如果说中间品供给发生中断和停滞,是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一种较为极端状况的话,那么即便排除上述极端情况不论,中间品供给和流通的速度或者说流通效率,同样也会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因为在全球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不同生产环节和阶段的正常运转,或者其运转的效率和成本,通常取决于其“对接”的程度,“无缝对接”的程度越高,其运转的效率也就相对越高,运转的成本也就相对越低,表现为产业链供应链越有韧性和安全性;反之,如果“无缝对接”的程度越低,其运转的效率也就相对越低,运转的成本也就相对越高,表现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以及安全性越低。有研究表明,由于最终产品生产的完成往往需要中间品的多次累积跨境流动,因此即便针对某个特定环节的中间品征税,也会因为其多次跨境流动而引起其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累积”效应,从而导致整条产业链供应链运营成本的上升。与之类似,诸如某个特定环节的中间品通关时间的延长,也会波及产业链供应链的所有下游环节,从而导致整条产业链供应链运营效率的下降。总之,中间品供给和流通的速度和效率越高,表现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越高,反之则反是。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新思路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xxwwxb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