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纳米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归纳.pdf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纳米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归纳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纳米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归纳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纳米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归纳一、磷酸铁锂的特点LiFePO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4LiFePO具有价格便宜、安全、环保等多种优势,是应用前景很好的锂离子电池4正极材料,特别是在对成本、循环寿命、安全要求非常苛刻的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但另一方面,由于LiFePO特定的结构所决定的一些缺点,严重地制约了4LiFePO的应用与发展。在LiFePO的结构中,由于没有连续的FeO共边八面体网446络,因此造成材料的低电子电导率;同时由于八面体之间的PO四面体限制了晶4格的体积变化,从而造成了LiFePO材料极低的电子导电率和离子扩散速率的缺4点,导致高倍率充放电性能较差。因此,提高电子电导率以及离子扩散速率成为研究LiFeP0的重点[1]。4为了提高LiFePO的电化学性能,合成环节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碳包覆,金4属掺杂以及控制晶粒大小和形貌。控制材料的晶粒大小以及形貌的方法很多,通常是在合成LiFePO的过程中应用微纳米合成技术,并通过相关检测手段评价材4料的性能,发现晶粒大小和形貌对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的规律性。下面就对近年来纳米合成磷酸铁锂的方法做简单归纳。二、纳米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目前纳米LiFePO颗粒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水热4合成法、共沉淀法、微波合成法、模板合成法等。1高温固相法高温固相法是指在高温的条件下各固体反应物之间发生反应,进而得到所需产物的一种材料制备方法。该法制备工艺简单,易于产业化,进行大规模生产,但存在所得颗粒尺寸分布范围广、颗粒形貌不规则等缺点。Kang[2]等以LiCO、、NHHPO为原料,按照非化学计量23242424比制备了Fe和P原子缺失比为2:1的纯FePO颗粒,-x平均粒径为50nm,表现出了优良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1,达到了理论比容量(LiFePO和LiPO混合物的理论比容量);4427在20C、50C和60C时比容量分别为理论比容量的89%、80%、60%,并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Kang的研究表明,颗粒表面覆盖的5nm左右的LiPO层427削弱了LiFePO颗粒表面的各向异性,提高了锂离子在(010)晶面的传输能力,4进而提高了其电化学性能。2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3]是指将铁盐、锂盐与磷酸或磷酸盐共同溶于水中,经过水解,并调节一定的pH值得到均匀溶胶,通过蒸发浓缩将溶质聚合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凝胶,再将凝胶干燥、焙烧得到所需材料。该法所得材料颗粒粒径均匀、分布窄、设备简单,但生产周期过长,不利于工业化。Lee等[4]使用CHCOOLi、Fe(CHCOO)、HPO、己二酸为原料,采用传统33234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粒径为50-100nm的纯LiFePO正极材料,--1。通过该法制备出的LiFePO正极材4料,不管低倍率还是高倍率都可以循环70次而没有容量衰减。3水热合成法水热合成法是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以水溶液为反应介质,在密封的压力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的合成方法,该法的主要过程就是溶解-再结晶的过程。由于水热体系中O的溶解度较小,因此水热条件下无需惰性气氛,常以可溶性亚2铁盐、锂盐和磷酸为原料直接合成LiFePO。该方法具有物相均一、过程简单等4优点,但对生产设备的要求高,工业化生产的困难较大。王思敏等[5]以HPO、、,按照1:1:3的摩尔3442比配料,以十六烷基三***溴化铵作为表面活性剂。作者发现,表面活性剂的密度和用量与所得产物的粒径大小密切相关,,为几十纳米,且其电化学性能最优,-1,1C、--1。所得的材料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4液相共沉淀法液相共沉淀法[6]是以Fe2+、Li+、PO3-的可溶性盐为原料,通过控制溶液4的pH值来使LiFePO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然后将沉淀物过滤、洗涤、干燥,最后4将沉淀物通过高温处理即可得到LiFePO产物。一般这种高温处理时间比纯粹的4高温固相法的时间要短,合成温度低,易于大规模生产,但是由于各组分的沉淀:..速度不同,会导致材料组成的偏离和不均匀。张俊喜等[7]结合共沉淀原理和电化学腐蚀原理,根据反应物的特性,用一种新的共沉淀法制备出了晶粒尺寸为20-70nm的纯净LiFePO正极材料,-1。5微波合成法微波合成法是指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物质吸收电磁能发生了自加热过程,导致温度升高而发生反应,进一步反应得到产物[8]。该法具有加热时间短,加热速度快,热能利用率高等优点;缺点是反应过程难控制,工业化生产难以实现。Beninati等[9]%Fe(PO).8HO和LiPO,%%,球磨30min,-。通过电化学测试,得到经10次充放电后在电动汽车应用条件下不同高倍率(5-45C)的脉冲比功率和效率值,脉冲效率值非常高,说明微波合成用来量产锂电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十分有前景。6模板合成法模板法是溶胶-凝胶法的进一步发展,模板法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可以对所得材料的结构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制备纳米材料的关键技术之一。模板法合成的纳米锂离子电池材料具有以下特点:缩短了离子的扩散路径,且所制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采用较大的电流对电池进行充放电;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嵌锂空间,有利于增加电极的嵌锂容量。模板合成法是合成纳米线、纳米管等纳米材料及纳米阵列的一项有效技术,典型的特点是:预先根据合成材料的大小和形貌设计模板,基于模板的空间限制和模板剂的调控作用,对合成材料的大小、形貌、结构和排布等进行控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限域能力的不同,模板分为软模板和硬模板两种。硬模板主要是指一些具有相对刚性结构的模板,如多孔阳极氧化铝(AAO)、分子筛、多孔氧化硅和碳纳米管等;软模板则主要包括一些有序聚合物,如液晶、胶团、微乳状液、朗格缪尔-布洛格特(LB)膜、自组装膜以及高分子的自组织结构和生物大分子等。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表面及界面效应等性质,在电子、磁性材料、能源和结构陶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纳米材料特殊的微观结构及独特的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能,使其用作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成为可能。应用硬模板法合成纳米材料的原理,目标产物取代多孔固体中的纳米孔洞,产物合成后,选择性地去除模板,得到纳米结构的材料。基本步骤为:a目标产物前驱体溶液渗入模板的多孔结构中;b在控制反应气氛的条件下,热处理充满前驱体溶液的模板,得到目标产物;c通过溶解多孔氧化硅、AAO或高温氧化(碳纳米管)等方法,去除模板。合成发生在模板的纳米孔中,煅烧时能限制颗粒生长,获得高比表面积的纳米材料。采用硬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时,模板是否具有连通的孔洞直接影响目标产物的结构。当硬模板具有连通的孔洞结构时,合成的纳米材料仍保持模板的多孔3D结构,为倒置的模板结构;当模板由非连通结构的孔洞组成时,将会得到无孔洞结构的纳米颗粒。硬模板合成法具有模板简单易得、孔径大小可控、能一步煅烧得到产物等优点,但仍存在后续脱模步骤复杂的问题。软模板一般为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在合成纳米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除去(一般使用高温热解法)。此类模板合成困难、结构的稳定性较差。用于合成锂离子电池材料的软模板,主要有痕迹刻蚀聚合物、嵌段共聚物和聚合物微球形成的胶晶等。Yang等[10],(NH)HPO和LiCO为原料制备磷酸铁锂,24242423用3种不同的有机凝胶来包覆碳,分别是聚丙烯酰***模板、糖和酚醛树脂。结果显示含30%聚丙烯酰***的混合物制得的样品粒径约30-50nm,%的碳,且表现了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在所有样品中具有最高的能量密度,在C/-1。三存在问题与展望纳米技术对电极材料甚至锂离子电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人们对纳米科学技术的认识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纳米技术(如气相沉积法、机械活化法等)制备出性能更加出众的产品。但是在电极材料的合成制备领域,人们对纳米技术的理论认识还不够充分。能否找到一种方法有效提高锂离子的扩散系数和电子电导率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已经证实在磷酸铁锂颗粒表面进行碳包覆和掺杂导电性良好的金属离子都能够明显提高磷酸铁锂的电子导电率,而如何提高锂离子扩散速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纳米磷酸铁锂电极材料的反应过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11]:(1)如何防止Fe2+被氧化成Fe3+;(2)如:..何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确保磷酸铁锂材料纳米粒径的前提下提高电极的结晶化程度,以获得电池平稳的工作电压;(3)磷酸铁锂纳米材料在重放电过程中的严重团聚所造成的不可逆容量损失问题;(4)如何确保不同生产批次的质量稳定性;(5)如何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振实密度。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逐步解决当前锂离子电池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简化纳米磷酸铁锂的生产工艺并降低生产成本,将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有巨大推进作用。综合运用不同改性方法与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相结合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参考文献:[1]黄学杰,李泓,王庆,,2002,31(7):444-449[2]KangB,[J].Nature,2009,12(458):190-193.[3]李昕洋,张培新,黄小倩,[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37:591-594.[4]LeeSB,ChoSH,ChoSJ,[J].,10:1219-1221.[5]王思敏,郑明森,[J].电化学,2008,14(4):365-368.[6][D].上海:中国4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6:14-17.[7]张俊喜,曹小卫,徐娜,[J].材料研究学报,2008,22(4):439-443.[8]李发喜,仇卫华,胡环宇,[J].电源技术,2005,29(6):346-348.[9]BeninatiS,DamenL,[J].JournalofPowerSources,2008,180:875-879.:..[10]YangST,ZhaoNH,DongHY,[J].ElectrochimicaActa,2005,51:166-171.[11]唐开枚,陈立宝,林晓园,[J].纳米材料与结构,2009,46(2):84-90.

纳米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归纳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屁孩
  • 文件大小285 KB
  • 时间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