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4年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通用26篇).docx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7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4年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通用26篇)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通用26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通用26篇)《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之胡钢白手起家 时势造英雄。福建新大陆集团总裁胡钢,刚刚42岁,已是一个拥有总资产十几亿元人民币、集团旗下拥有12家控股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即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环保三个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老板。谁能想到,十几年的商海生涯中,他曾两度白手起家呢? 胡钢属于典型的福建人,头脑聪明,做事踏实,能吃苦耐劳。1975年,他高中毕业後,也像周围的同龄人一样,到农村上山下乡。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恢复高考,他就考上了福州大学自动化专业。 毕业後,胡钢在福建省电脑研究所工作了六、七年。这期间,他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成果。当时电子部还把他列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这使得他有机会参加中国IT行业一些政策、方案的制定工作。 而他的重要成果当属中国第一块汉卡的开发,这解决了英文软件无须修改而直接处理中文信息的问题,在当时极为轰动。18个月後,联想集团还专门请他去看他们的汉卡研究成果,征求他的意见,可见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但是,胡钢所在的单位却未能充分意识到它的作用,没有及时加以完善,反而互相扯皮。最终,这个成果只卖了一千多套,赚了2、3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头头认为这已经很不错啦。 萌发了自己创业念头 这种体制让胡钢非常不适应,因为它产生不了很好的效益。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产品是失败的。一个技术人员的发明创造,重要的不是看它得了什麽奖,而是能否被社会接受,能有多大的市场占有率。对这种体制的失望,让胡钢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1988年,胡钢带领15名科研人员,凭藉25万元人民币资金,创办了福建实达电脑有限公司。现在谈起来,胡钢说自己那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自己创办公司应该能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尽快地实现。他那时还不到30岁,看到市场上的产品大多是外国的,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些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他笑言,就是这种原始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服气的心态,让他脱离了国有体制,跳进了市场经济的商海。 1992年,实达成为全国电子百强、营业规模逾亿元的中国最大的电脑终端机,但是问题又来了。因为实达是国有控股、职工参股的企业。企业赚钱了,主管“婆婆”也有话了,但是对业务又不太懂,于是弄得人心涣散。 一开始,胡钢还寄希望于改造实达,想增大员工与新骨干的股份,减少国有控股,但一年下来,才发现做起来很难。与其这样折腾,不如重新开始。他就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 对于胡钢离开实达的原因,业界议论纷纷,他自己就听到了三、四十种版本。其实,他也承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条,是他逐步看清楚了,高科技的企业,一定要有民营机制与它相对应,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而且,他认定,民营科技企业一定会有大发展的一天,谁先做好准备,谁就能够抓住机遇。 重新创办全民营企业 于是,1994年初,胡钢放弃了在实达所拥有的利益,再次两手空空,重新创办全民营的新大陆。周围的人不理解他为什麽在事业如此辉煌的时候却激流勇退,去借钱办一家小公司。 现在回过头来看,胡钢一点也不後悔当初的选择。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事实证明,短短的七年,新大陆已从几百万元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总资产十几亿元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目前,新大陆集团旗下拥有12家控股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即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与环保三个领域。 胡钢介绍说,新大陆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业务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终端机应用性产品,包括金融POS、终端、二维码技术和机具、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税控设备等等;另一块是系统软件产品与服务,包括移动通信支撑网、金融电子化核心业务等系统软件,并已开始介入网络软件和服务领域。 在生物制药领域,以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也是中国国内唯一的国家一类癌症检测试剂TSGF为龙头,正在把体外生化试剂做强做大。在环保领域,拳头产品是国际上一流的新型紫外消毒技术和设备,目前市场很畅销,且已经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回顾自己十几年投身商海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成功人士胡钢仍然有着很深的危机感。所以他总是提醒自己不断地学****创新,从别人的失败中研究正面的收获。 他相信,现在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绝好机遇。因为,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科技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提高,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他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企业在市场的浪潮中做强做大。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之黄华 1998年,先后通过法律专科、本科自学考试的黄华,在生意遭遇沉重打击后,抱着提高管理能力的想法,自费到四川经济管理学院读MBA研修班。 一次在饭桌上,同桌的川大老师无意中说到,现在考研的学生很多,但成都只有一家培训班,而且都是本地大学的老师,如果北大、清华的老师肯来上课,肯定报名上课的人更多。 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当时我一下就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商机。"随后,黄华在校园观察:很多同学为考研在教室里熬通宵。不少同学也说,考研前的苦读效果并不好,有时劳累过度反而会影响发挥。 同时,她又打听到,当时重庆、成都还没有一家正规和权威的考研培训学校。为了得名师点拨,不少同学不远千里到北京参加各种培训,路费、报名费、食宿等开销起码要四五千元。 如将北京的名师请到重庆搞培训,既免去了学生舟车劳顿之苦,又能从中找到商机,岂不一举两得。,让黄华下决心挖掘这座金矿。 四次登门请名师 两个月后研修班毕业了,黄华开始着手筹备考研班。她很清楚,考研班成功与否,就看能否请来北京名师。在北京朋友的帮助下,她找到中国原考研命题组组长杨树先。 黄华称,之所以一来就从重量级人物入手,并不是盲目乱撞,因为她打听到,杨树先曾在重庆一中读过书,也算半个重庆老乡,老乡见面再怎么也得给个说话的机会吧。再说,杨树先如能出马,考研班就有号召力了。 说归说,资金实力均不济、连北京都未到过的山妹子,要想请动教育界的名人也绝非易事。 1999年1月的北京天寒地冻,一下火车,黄华直奔杨树先家。不料吃了闭门羹—对黄华贸然来访,杨教授似乎并不欢迎,甚至连门都没让她进。相信金石为开的黄华冒着鹅毛大雪在杨教授家外等候着。半小时后,被打动的杨教授终于将黄华请进屋,但拒绝了黄华的邀请。 虽然首次登门失败,但黄华却看到了希望,"杨教授虽拒绝了我,但从短暂的接触中我感到,他和他夫人的心都很善良。"于是,黄华打算以"曲线救国"方式再请杨教授出山。 第二次登门时,她求杨教授夫人帮忙说服杨教授。此招立竿见影。到第三次登门,杨教授的态度转变了,口头答应考虑一下。到黄华第四次登门时,终于打动了杨教授—答应了黄华的邀请。 有了名师助阵,办考研班的事变得顺利起来,以杨树先为主的专家团队很快搭建完成,并与北大达成师资共享的合作。办考研班头年赚了40万。 黄华回到重庆就开始寻找办学地点,她找到重师并达成联合办学协议。1999年2月,黄华的考研学校正式成立。从筹备到开业,仅用了1个月。黄华给学校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点金学校,意为经名师点拨,对学员能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如果说请名师以及与大学谈合作,这些过程都算顺利,那么,考研学校开张后能否顺利运行,才是对这个年仅23岁的女孩考验的开始。在当时的重庆市场上,已有好几家考研培训学校,办学资质和水平参差不齐。 第一次招生,黄华印了三万份海报,在市内各高校以及公共宣传栏张贴。忙了近一个星期,才把海报张贴完。不料,他们前脚贴上,后脚就有人上前撕海报。甚至还有一次,黄华在一个公共宣传栏里张贴海报时,还受到威胁。黄华鼓励自己和员工们:不要怕,我们是合法经营。同时与各高校保卫处联系,确保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同时,为打开局面、树立品牌,黄华请杨树先教授来渝作了一次关于考研考前复****的讲座,让重庆学生与名师面对面。"讲座地点设在重师,开讲那天,只能容纳600多人的重师电影院,一下子就来了1000多人,过道里、走廊上站满了想考研的学生。"黄华回忆,而在7月1日正式开班时,一天就有200多人报名,每人培训费300元,总计6万多元。当年暑期班,黄华一共招了1200多人,收到的学费近40万元。 考研学校发展全国连锁 一炮走红后,第二年,点金学校的培训点迅速从重师扩展到重大、西师、西农,并在成都设了分部。培训内容也从单纯的考研培训发展到GRE、英语四六级考试和高考补****为了做大培训蛋糕,黄华开始以连锁加盟方式,将学校推向全国。"我们出师资、品牌、管理模式和提供信息,对方出资金和场地。"如今,点金连锁学校已在山东、上海、河南等省市落地。当初学校启动时黄华东拼西凑投入的2万元,两年后,学校收入猛增至500万元。当年的农村打工妹真正成了百万富翁。 《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之马云的故事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如今,正如马云当年所愿,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2024年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通用26篇)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ma
  • 文件大小73 KB
  • 时间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