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金匮笔记整理.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
张仲景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要做到未病先防,张仲景指出要“养慎”。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因为从病势分析,痼疾日久势缓,卒病新起势急。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证候复杂,难以速愈,而卒病邪气尚浅,其病易除。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可以避免新邪深入与旧疾相合。当然在临床治疗新病与旧病相合的病人时,治新病同时还须考虑到旧病。如《伤寒论·太阳病》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就是治疗新病兼顾旧病的例证。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
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
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

金匮笔记整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实用文库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11